通常来讲,人具有两种基本属性,一种名为自然属性,另一种则称之为社会属性。自然属性很好理解,是指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物特征,如吃喝需要,防卫本能,性欲和情欲的本能等。简单来说,就是最基本的生活欲求。社会属性也不难懂,指人作为社会存在而具有的特征,如劳动,交往,意识,及其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简单地讲,就是人在社会中生存说接触到的较为复杂的联系。
那么问题来了,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我们在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之间游刃有余,自由转换呢?又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得将自己的天性做一定程度的割舍,以适应社会需要?理由当然有很多很多,所以顶着挂一漏万的风险,我们来探讨这个问题。
我想各位作为生活在21世纪的新人,应当没有谁是牛津大主教塞缪尔·威尔伯福斯的铁杆粉丝吧,(他是上帝造人说忠诚的守护者)所以得承认咱们都是猴子变来的,准确地讲,是猿变来的。猿怕孤单,因为孤单会使其御病能力和躲避天敌的能力降低。因而群居。因此人作为猿的进化体,为什么群居,为什么生活在一群人组成的社会里,答案就变得明朗起来了。
既然肯定了群居的必然性,那么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探讨一下接下来的问题了。俗话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当然我并不是有意往坏处想,不是要骂大家都是小人。可世上却难免不了这样的小人,准确一点说,应当是难免不了小人的状态,谁敢保证往日的谦谦君子被惹毛了会不会干出小人的勾当?因而若是群居者中出现了小人,哪怕只有一个,(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我们可不能低估了小人拉帮结派的凝聚力),这样,那么如何去评判群体中个人的行为?如何维护群体稳定?这便需要强有力的政权和相关的上层建筑的约束。这就好像国家的国,随着秦国统一六国,国家的观念才真正形成,这时候,小篆书写的国,是这样子:國,一横代表土地,口代表人口,戈代表兵器,外面的框架则表示国土范围。为什么会有戈字呢?那代表着强有力的军队,干什么用?不言而喻。——维护秩序
在一个有秩序的群体里,人与人之间不可避免地出现交集,因而渐渐演变出各式各样的交往原则。而个人也在心底装了一把尺子,去衡量亲疏,去衡量交往的价值,别告诉我你没有这样做。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一把尺子呢?我想就和企业的定义差不多: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人与人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利益关系。别用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等词来搪塞,你要是吃饭都成问题,我不相信你还能腾出力气去谈奉献,去谈帮助。因而我们看到,从古时城下之盟,秦晋之好到今日的巨头合作,企业联姻,无处渗透着利益的气息。那么,人际交往的价值何在?相互利用?谋求利益最大化?我不否认这是个重要原因,利己自然是人的天性使然。在这里,我想说说利益之外的东西,引用梁老的观点,人和外界的人事联系交往大致分为三种关系
一:欲望关系,从字面上就可以理解了,所谓欲望就是以得到占有为目的,满足自身需求的最浅层次的人际互动。
二:研究关系:这就比欲望关系上了一个层次,强调通过接触对象,去获得某种规律性的认识,而不是简单粗暴的占有。
三:欣赏关系:这算是人际交往中的大境界了,你并不是为了占有,也非简单地认识规律,而是真正用心地倾注自己的情感,去体验,评判他人的种种,在相互交流中得到精神的升华。
可见,从这个角度定义,我们就不难发现我们此前提到的利益关系或许是第一种关系,也就是最基本的关系,以得到占有为目的,以实现自身利益为目标。那么第二种关系呢?
关于第二种关系,我认为,虽然跳脱了冷漠的占有,却是一种对规律的机械探索,所倾注的感情当然不够。但这种关系却普遍的存在着,毕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而我们不可能对每一件疑惑的小事全身心投入,却又迫于现实需要,只好浅尝辄止,了解大致规律。
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第三种关系,欣赏关系,什么是欣赏关系呢?欣赏一词本意是认为好,喜欢,表示称赞。我想,除了占有的欲望,研究规律的生活必要,更多的还有一种莫名吸引力,一种不知道也不想知道倾注了什么,只是发自心底地,无药可救的一种喜欢。这样的喜欢有很多的形态,有的化作君子之交,平淡如水;有的不受条框束生命的生命的渐次生长缚,干柴烈火。性别的鸿沟不再不可逾越,血缘的亲疏也并没有沦落为鉴定标准,忘年交,忘形交,成为了路人皆知的名词,那么,这时候还可以用利益趋使来解释吗?还可以吗?我不禁想到了一些偏激的例子,有人可以为了爱的人去死,去死的勇气是哪里来的?生命摆在眼前,当属无价之宝,谁敢说为了利益?天行有常,生命的渐次生长,衰老消亡,也有其自然法则,那么这样的选择好像也不归属第二种情况吧?这样以后,答案就很明显了。
有人会说,既然欣赏这词含金量这么高,那多来点才好呢!也不见得,欣赏关系能否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还和自己的选择有关。譬如,在你看来很要紧的一个人,是个热心肠,总喜欢拔刀助人,你喜欢他的善良,他的热心白得你几似雪盲,相处久了,助人也内化为你的品质,但若同时,他热心帮助别人,却自己并不怎么受待见,助人为乐却时常遭罪,那么,你也势必会受到影响,说不定就此黑化也不一定。上述例子或许有些不够严谨,或许有些无厘头,却也较好地说明了欣赏关系并非随意构建,也并非多多益善,我们需要在喜欢的过程中保持一分冷静,在赞同的过程中留有思考,越是发自内心的,无可救药的喜欢,或许越发可能成为自我价值观模糊,自我与他人行为判断失误的引线。
欣赏关系是难得的,愿天下人能在欲望关系,研究关系的基础上,不把欣赏关系视为异类,且能够在这样的欣赏关系中且享受,不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