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探讨的主题是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社交时的心理,然后会给出几个案例,具体地分析一下,帮助各位家长理解。从而能够让家长面对自己家孩子“问题”的时候可以更加从容。
那么在主题开始之前,有个问题想要家长思考一下:
我们究竟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
我们希望他在社交方面有怎样的表现?
我相信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懂事有礼、热情活泼、开朗大方,不卑不亢,应该保护自己的时候毫不犹豫,遇到进攻则奋起反抗。而或多或少的,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社交方面的问题,觉得孩子的表现不尽“我”意。要么感觉孩子没有礼貌、要么是孩子胆子小不敢跟人打招呼,要么感觉孩子不去主动参与小朋友们的互动,或者孩子被抢玩具、被欺负不知道应对,有时孩子会去抢别人的玩具,甚至发生肢体冲突,有时候孩子不愿意分享也让家长特别头疼。
然而,我们很多时候都希望孩子能够按照我们心里想的那样去发展。那么这个时候,我希望家长去思考并回答3个问题:
1. 你身边有没有一个家庭成员,是你希望孩子具有的性格?
比如:您希望孩子性格活泼开朗,那么家里有没有这样性格的人呢?这个人跟孩子是否很亲密?他是不是孩子信赖的人以及乐于效仿的榜样?
孩子的性格是受到遗传和榜样两方面的影响的。如果你不是这样的性格,那么孩子很多时候都不会成为你希望的那样子。比如:如果家里和孩子亲近的人,都比较内向和害羞,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那么孩子多数也会比较内向害羞。
而当家里有比较强悍的人,在孩子遇见挫折的时候一个箭步冲上前,替孩子伸张正义,那么孩子则会在这种过度保护下变得比较懦弱,缺乏自我保护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家长常常会在心里对孩子的性格有一个期待,或者说其实更多的时候,是我们自己更加喜欢那种性格,所以希望孩子成为那样的人。家长往往都更喜欢孩子相反的性格——孩子太活泼,家长希望孩子安静。孩子慢热,家长又希望孩子活泼一点。
但是,这里要告诉家长: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那么请你先变成什么样。如果不可以,请接纳自己的个性,也请接纳孩子的个性,每种性格都值得大家喜欢。事实上,当你接纳孩子以后,孩子就会表现的自信、活泼。
2.你是否关注孩子的感受,允许孩子有自己的看法,允许孩子自由表达和发泄负面情绪?
这个问题,其实是让家长去考虑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宝宝生下来的第一个社交对象就是他的父母,父母对宝宝的精心照料,良好的亲子关系会让孩子感到世界是可亲的,人们是可靠的,他就可以建立起对人的信任感。大家可以发现,安全感建立的好,小朋友会表现的非常自信,包括在社交当中——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家长明明性格不那么活泼,孩子却仍然活泼的原因。而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小朋友要么过度怯懦,要么胆大妄为,不顾自身安全,要么过度黏人,要么过度独立。
在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中,接纳孩子的各种表现和行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家长不喜欢孩子产生任何负面情绪,比如愤怒、伤心、恐惧等等,总是在这种情绪产生之初立刻竭尽全力压制,平息,那么孩子也变得不信任自己的感受,并且出于对表达后果的恐惧,不敢表达自己,面对新的环境,也不敢于去参与。
3.是孩子的成长比较重要,还是自己的面子和感受比较重要?
家长常常碍于面子,强迫孩子做他的年龄段不适合的事情,比如孩子必须每次热情的打招呼,即使是孩子特喜欢的玩具,也必须要和别人分享。这其实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反而让孩子更加害怕社交。
接下来,我会告诉家长3个步骤,这是解决任何问题,家长都需要去思考的。
首先,家长要学会观察,了解孩子的行为背后的原因。
其次,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让孩子自由地发泄自己的情绪。
最后,从根本上解决家长所谓的“问题”。
现在,我们从孩子的社交问题里面来使用一下这个方法,方便家长理解。
所谓社交就是“社会交往” 即社会+交往。
那“社会”非常的好实现,只要把孩子放在人群里就行了。但其实这个过程,也是十分的考验各位家长的。我们常常会焦虑很多,害怕孩子没有朋友,不会和别人交往,又害怕孩子在交往的过程中会被欺负,又担心孩子会去做不合适的事情,别人不喜欢他们。这对家长的心理是非常大的挑战,我们常常忍不住想要去干涉孩子。
但是,这里想要告诉家长,要去相信孩子的智慧,放手去让孩子自由地玩耍和交往。给孩子一个空间,家长去观察就好了。有时候孩子的表现会让家长非常的意外。当然,有时候,孩子也确实需要我们的帮助,所以家长一定要去仔细的观察孩子。
而孩子“交往”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孩子“想不想”去交往。即目前孩子有没有交往的需要,或者孩子敢不敢去交往。
2、孩子会不会交往。即会不会社交语言,有没有社交技巧。
所以建议家长当发现您认为的孩子社交方面的问题的时候想一想,孩子是属于上面的哪个原因。
下面,我们用具体的案例来进行思考和操作:
案例1
妈妈带毛毛在商场里面玩,碰到了一个的同事,妈妈急着让毛毛和阿姨打招呼,但毛毛却一直不说话,妈妈一直催促毛毛“毛毛,毛毛,快叫阿姨,这是阿姨,快叫阿姨啊”。毛毛害怕地躲在妈妈的身后。妈妈尴尬地跟同事解释道“你看看这孩子,认生,太胆小了”。
在这个案例里,我想要告诉家长的是:认生不是错,甚至值得庆贺。
认生是大自然给人类安排好的自我防御机制。如果不是认生,而是相反的情况,她跟谁都见面都熟,谁带她走都行,是不是更应该担忧?
很多时候,幼儿抗拒陌生人,不仅和他们自身认生有关,也跟陌生人对他们的态度有关。未经允许触摸孩子、拍头、拧脸、胳肢、抱起来、大惊小怪、高声评论、要求孩子叫叔叔阿姨奶奶爷爷、或者没头没脑得对孩子问很多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即使是懂得礼仪的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恐怕也难以表现得非常自如吧?
那在这个案例当中,毛毛和妈妈在小区玩,这个时候小朋友的注意力并不在阿姨的身上,她不认识阿姨,不能像妈妈一样,马上把注意力转过来。另外小朋友的视角和大人不一样,妈妈催促她叫阿姨的时候,她可能还没来得及抬头看到阿姨呢。这个时候其实孩子还“不想”和阿姨打招呼呢,而妈妈过于着急,催促,让小朋友更加的害怕,反而更加不愿意和别人打招呼了。
这个时候很多家长都会对孩子的正常的反应贴上标签“胆小”“认生”“害羞”,甚至“没有礼貌”。
孩子认生的人,往往是我们的熟人朋友,甚至是亲人,孩子认生令我们难堪,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接纳我们的社交圈子。而小朋友也需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而这个是需要不断的练习,而家长也要一定的引导。
解决方法:
1.不要给孩子贴上“认生”“害羞”“胆小”之类的标签;
2.无论陌生人跟我们如何熟悉,都不要督促孩子马上消除戒备,更不能要求孩子见到谁都落落大方地打招呼,我们自己以身作则,对所有人都有礼貌,孩子会模仿我们的态度和行为。
3.每次见面的时候,要打招呼,可以把孩子抱起来,让孩子看到对方的脸。给小朋友介绍这是谁,也来告诉对方,“这是我的儿子(女儿)”。
4.多带孩子去户外,带孩子跟其他人一起玩,见识多的孩子不会过分认生。如果我们是事先知道的活动,比如有人来我们家里做客,或者我们今天要去见谁。我们可以提前和小朋友提前说好,今天我们要见谁,这个人是妈妈的什么人,妈妈见到她会怎么打招呼,会做什么,小朋友可以做什么,让小朋友有个心理准备。
案例2
亮亮,2岁。妈妈带他去小区里玩,他会经常站在妈妈旁边,看着别的小朋友玩,在早教机构里也是,从来不跟小朋友一起玩。妈妈总是催促着你快去和别人玩啊,你看他们多有意思,你怎么这么胆小呢?
这个案例描述的不太清楚,生活中,家长要学会去观察小朋友。你可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看看孩子的反应,去了解孩子是不想去社交,还是不会。
首先,在孩子比较小的年龄阶段,就算很多孩子在一起玩,他们也大多是“平行游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各玩各的。不过这个时候,孩子就算不一起玩,也会去关注别的小朋友。他们这个时候是没有分享合作游戏的意识和需要的。等到大一点,孩子才有分享和合作的愿望,这个时候他们才会去进行这个活动。
所以这个时候孩子不想“交往”,那么家长不必着急让孩子交流,一起玩儿,强迫他们分享。你的催促,反而让孩子更加抗拒,不愿意参与。但是还是要提供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的机会。
有时候,家长也会发现,小朋友想要去参与,只是“不敢”。他们不知道如何参与到别人的游戏当中,所以他们会站在旁边观察,去观察别人游戏的方式和规则,这对于孩子也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家长可以给孩子时间,让孩子去观察,去了解,去学习。
另外,在生活中,家长也可以提供给孩子一些帮助,教给他们一些社交语言,和社交方法。比如跟人说话有礼貌,平常家长和小朋友说话或者和别人的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些,因为这个阶段孩子是通过模仿进行学习的,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帮助到孩子。
解决方法:
1、 面对这种情况,家长不要去给孩子贴标签,而多给孩子提供与别人接触的机会。
2、 当小朋友不去参与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陪着小朋友一起观察。
3、 如果家长观察到小朋友是想去参与的。那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去询问小朋友想不想去和小朋友一起玩,然后带小朋友一起去玩。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和别的小朋友进行交流“你们的这个游戏非常的有意思,这个小弟弟也想要参与你们的游戏,我们可以一起玩儿吗?”(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对小朋友社交语言和社交技巧的丰富)
4、 家长及时的鼓励对小朋友非常重要。当小朋友勇敢地去参与和别人交往了,不论他是不是能够融入,家长都要及时地给予鼓励,告诉孩子“妈妈看到了,你刚刚很勇敢地和小朋友一起玩了,你做的非常棒,妈妈为你开心!”
案例3
鹏鹏3岁,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被别的孩子抢玩具,只是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玩具被抢走,有时候会被推,鹏鹏也从来都不敢去反抗, 家长很焦虑,孩子这么懦弱的性格可怎么办。有时候妈妈会特别着急,看小朋友总被“欺负”,有时候就忍不住对孩子生气,“不是已经跟你说了,遇到这种情况你要对别人说不啊,你要拒绝啊!”
面对这种情况,小朋友的这个表现背后的原因:不会社交语言和技巧。
有的家长说,可是我已经告诉他了啊,被人抢玩具要说话,被人打了推了,也要还手。其实对于小朋友来说,家长说的这些话他都知道,但是面对情景的时候孩子仍然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是非常正常的表现。所以千万不要给孩子贴上“懦弱”的标签。
建议家长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小朋友看到可以怎么做,你们平时可以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或者你干脆可以在当时去帮助一次小朋友,比如你蹲下来告诉对方小朋友“阿姨看到了,你非常喜欢这个玩具,但是这个是鹏鹏的玩具,他也非常喜欢,你需要去问问鹏鹏你可不可以玩,如果鹏鹏同意的话,你才可以拿走”,这样来让小朋友看到,具体的情景中可以怎么做。以此帮助小朋友来运用社交语言和技巧。
另外,这种情况下,家长一定先去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遇到这种情况,孩子是害怕的,无措的。很多时候家长看到这种情况也会着急,忍不住对孩子说话的时候有情绪,但是这个时候家长的情绪会让孩子更加委屈,那么复杂的情绪小朋友是处理不来的。常此以往,孩子会更加的害怕与人相处。
这也就是我们说的,建议家长能够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当孩子知道自己的情绪是被接纳的,家长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领域,让孩子可以自由而轻松地表达自己,不必担心父母会评判、指责、安慰、提建议……这样孩子才能自行从难过的情绪中走出来。当孩子不必去把自己的关注力放在家长的情绪上时,他才能够有足够的能力去关注自己遇到问题的时候应该怎么应对,否则孩子都在关注家长的情绪,他怎么去关注应该怎么去处理问题呢?只能越来越害怕,越来越想逃避。
解决方法:
1、 当看到小朋友“被欺负”的时候,如果孩子没有情绪反应,家长可以不去干预,观察就行了。因为小朋友这个时候并不觉得自己被欺负了,而他也是乐于参与别人游戏的。
2、 当小朋友被欺负以后,很难过。家长不要去指责小朋友,怪他为什么不还手。而是去问小朋友是不是想要离开这里。如果想要离开,家长可以帮助小朋友要回玩具,告诉对方小朋友“阿姨看到,你非常喜欢这个玩具,不过这个玩具是某某(宝宝的名字)的,我们现在要走了,请你还给我们”——这一方面会让小朋友觉得安全,另一方面也提供给了孩子社交语言和技巧的学习机会。
3、 把孩子抱到安静的地方,安抚他的情绪,“妈妈看到了,你非常的难过,那现在妈妈陪你一会。”
4、 平时和孩子多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帮助孩子熟练社交语言和技巧。
案例4
小朋友特别喜欢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经常会推人,打人,抢别人的玩具。孩子这么“爱打人”、这么“任性”可怎么办呢。
针对小朋友打人的行为表现,家长要善于去观察,不要统一都认为“打人”就是错误的,立马去指责他、训斥他。因为有的小朋友打人是觉得别人侵犯到自己了,这个时候家长的指责会使小朋友觉得委屈,这个时候,指责并不能解决问题。也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喜欢用打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另外就是小朋友不能很好的控制自己。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朋友是有与人交往的愿望的。那这个时候,其实家长仔细地去观察,小朋友有时候推人,只是在感觉自己被侵犯的时候,或者着急的时候的举动,甚至有的小朋友只是在和别的小朋友“打招呼”,只是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的力度。而有的时候,小朋友就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去引起别人的注意。
包括“抢玩具”,小朋友也是在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以后的直接身体反应,家长要去反思平时在家里,小朋友是不是拿什么东西都不需要打招呼,或者家长去使用小朋友的东西会去和小朋友打招呼吗?如果是年龄小一点的小朋友,他们甚至还没有“我的”的概念,他们觉得自己看到的,自己喜欢的就是自己的,所以这些也都是非常正常的表现。
解决方法:
1. 家长不要给孩子贴上“爱打人”“爱抢玩具”的标签,这只会适得其反,强化孩子的攻击行为。
2. 及早建立社交规则,平静地多次反复告诉孩子他的哪些动作会让对方疼痛、难过。不过我们需要相当的耐心,因为孩子必须积累足够的经验才能掌握良好的社交技巧,他们也需要达到一定的年龄段才能理解他人的感受。
3. 孩子有时会用进攻行为来唤起成年人的注意力。成年人首先要注意做到自己不打人,另外平时要多花时间全神贯注地陪伴孩子,满足孩子被关爱的精神需求。不要只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时候才去关注他,这样反而会加强孩子的问题行为。
4. 大家往往忽略“打人”的孩子看到失控的场景,心里也很难受,他们也需要成年人的安慰,而不是斥责和冷落。成年人的理解和接纳会促进他们改善自己的行为。当看到孩子打人的时候,你可以把他抱到一个安静的地方,用比较平和的态度告诉孩子“妈妈看到,你刚刚非常的着急。那你现在可以冷静一下,妈妈陪你”。
5. 不要为了面子而严厉批评孩子,只需要温和地向孩子示范什么是恰当的行为。比如:孩子打招呼动作猛烈,我们就拉着他的手向他示范;轻轻的抚摸,才令人舒服。
6. 切忌用武力教训和惩罚孩子,以暴制暴不会让孩子明白任何道理。
好了,今天的内容到这里差不多要结束了。
我们最后来对今天的内容来一个总结:
1.面对任何的问题,家长都要学会去观察,找到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原因,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家长在观察的过程中,要去识别小朋友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常行为,千万不要给孩子的正常表现贴上标签,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3.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强的孩子会更加自信和活泼。
4.接纳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只有给他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孩子才能够尽快地从情绪中出来,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面。
5.给孩子提供与别的小朋友接触的机会,但是不要强迫孩子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
6.家长以身作则,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
7.家长充满耐心,帮助孩子学会社交语言和技巧。
最后,歪歪兔感谢各位家长的认真阅读,希望各位家长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轻松育儿,希望宝宝能够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