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马佐夫兄弟》是2018年读完的第一本书,厚重深沉,煌煌长篇陀氏的思索、审问和忧虑直逼人性最隐秘的角落。
在伊凡叙述的人间惨剧中,不由得让人质疑上帝的存在(按照伊凡的逻辑,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么他怎么会让一个无辜的孩子被猎狗生生撕碎)人性丑恶的一面堂而皇之的浮出水面。人类打破自恋的幻境,在诗意的栖居之前,不得不认真而痛苦地审视自身。
故事情节较为简单:讲述了贪婪好色、品质败坏的老卡拉马佐夫的发迹史,由于和大儿子争夺情人而闹翻,以此为线索引发了一场“弑父”血案,在扑朔迷离的案件中,读者最后发现凶手实则是老人的私生子(极大可能性是私生子)。随着情节的展开,我们可以遇见各个人物的不幸与挣扎,折磨与渴求,逃离与呼救,对美的期盼和沉醉,对恶的无奈和沦陷。
这是一幅富有家族性格色彩的人物图:即“卡拉马佐夫式”人物。父亲和大儿子米佳,外在地都表现为好色、嫉妒、贪婪、旺盛的生命力、一切既有秩序的破坏者,故事的正是在两者与一个颇有姿色、轻佻放荡的女人(格鲁申卡)的争风吃醋中推进。然而,格鲁申卡在二者的世界里扮演的不仅仅是满足肉欲这一角色——老人宁可把所有财产都给她,只要答应做自己的妻子。老人在大半生的淫乱生活中放纵自己,也许到了生命的结尾极其渴求一种依赖和真正的归宿;米佳更是将她作为美的化身,愿意为她铤而走险。
三儿子阿廖沙是光明的化身、上帝的使者,是让读者在作品绝望的前半部分找寻力量的一个可爱人物。他像一个天使、一个信鸽、一弯彩虹,游走于人群中间,播撒光亮和希望。在小说的最后,阿廖沙带着十二个孩子歌唱,期盼。
二儿子伊凡是一个让身边人害怕的无神论者,可是我们明显可以发现人物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彷徨与无助。他仿佛是一个魔鬼,让接触他的人感到一股凉意,让信念不坚的人心存疑虑;他又是一个痛苦的内省者,他否认上帝的存在也就意味着心灵的无所依附,他质疑一切也就将自己置于万丈悬崖的边缘。
他踱步于自设的圈中,在他能够阻止的命案面选择了逃离,之后的道德包袱让他自觉沉重纠缠。陀氏最后让伊凡回到了上帝身边,他在身心俱疲的状态下在法庭上站了出来,指控了真正的凶手。
关于真正的凶手(斯梅尔佳科夫):这是一个不幸的人。他气愤自身糟糕的身世、病态的身体、贫瘠的未来……就像《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都是疾病缠身的躯体中潜藏着病态的心理,被深深地折磨着。
法庭上,陀氏借检察官对于米佳以及整个卡拉马佐夫家族的控诉,也即对整个人性阴暗面的批驳与控告。人类如放任欲望滋长,背弃道德准绳的约束,将会陷入黑暗的泥潭。
这一部文学史上的伟部著作,值得我们多次拜读。也许会在它面前有一种被层层剥光赤身裸体的感觉,但是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以及内省的角度是常读常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