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越
每个人都渴望幸福。认为有人爱就会幸福了,有富裕的生活就会幸福……我们很容易认为拥有了自己想要的就会幸福。可是,当我们什么都拥有的时候,好像还有没得到的,还是体会不到幸福,有时候,似乎体会到幸福了,但是又会担心失去它,处在恐惧之中,会想尽办法极力维护幸福,努力经营幸福。那么幸福不会常在吗?幸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记得最深,最幸福的那一个点,往往是在我们幼年的时候,我们去玩了什么游戏,去做了什么事情,这都是记忆中的幸福时刻,所以最幸福的时刻,我感觉是真正的做自己的时候,和自己在一起想体验什么就能体验什么的时候,不论这个体验的结果是怎样的,只要尽情地体验过就会幸福愉悦,难以忘记。至于成功和失败,得与失都是大人们的标准,小孩子的幸福往往不在乎结果,在于充分享受体验的快乐。
有一天,有一对李姓父母前来咨询,她的孩子上初四了,迷恋手机,网络游戏,不喜欢学习,甚至厌学在家,不出门,不见人。父母打也打过了,骂也骂过了,求也求过了,软硬兼施,都无济于事。父母非常焦虑,工作无法正常进行,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前来咨询。
我就问,从小到大,你是怎样养育你们的儿子的呢?父母说,什么都依着他,非常溺爱。但是,又不教会他生活自理能力,吃苦耐劳的习惯,一切生活,吃喝拉撒都是由父母和奶奶包办的,认为这样他就应该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到学习上,认为这样就是最爱这个孩子了,认为这样,他就应该幸福了。但是,孩子不领情,非常逆反,对抗,不会感恩,并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感觉不到家庭的幸福。
然后我又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爱?什么是幸福呢?有吃的喝的,有人伺候你就幸福吗?自己想干的事情别人都代办了,就幸福吗?自己没有任何的机会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就幸福吗?你们两个现在幸福吗?不幸福的原因是什么呢?
他们说,现在,非常的不幸福,原因是因为孩子不成绩好,人不学好。
如果孩子学好了,你们就幸福了吗?你们的幸福是由孩子决定的吗?你们的幸福是由外在的人事物决定的吗?你们有没有为自己活着?你们想没想活成什么样的人?或者,为什么活着?你们的愿望是什么?你们在这人世间,想达成什么目标?实现什么梦想?
父母哭着说,原来的时候,我们为父母活着,我们要孝顺父母,听父母的话。现在我们要为孩子活着,我们要让孩子快乐健康成才。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自己啊……
所以你们就委屈,你们就抱怨,你们就想要回报,想让父母来认可自己,想让孩子有好成绩来回报自己。结果父母和孩子都不会如愿,都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了的,所以这就是人生苦的根源,你们把自己的幸福快乐,都加在了外在的人事物上,而放弃了找到自己,认霞自己,活出自己。
当你们不能做自己的时候,当你们为孩子活的时候,你们也不允许孩子做自己,也不允许孩子为他而活,你们要让孩子为你们而活,你们要让孩子为报答你们的养育之恩而去学习,那他就是靠外在的力量来压制自己的行动,他就会对抗,因为不是他想要的人生。
所以,养育一个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就是允许孩子做他自己,允许孩子活出他本来的样子,从而引导他,在这个世界上学会自我生存,自我担当和独立的人。而不是把孩子紧紧的掌控在自己手中,以舒缓自己内心的恐惧。爱孩子是为了自己,这不是爱,是控制。我们孩子出生起就开始给孩子贴标签进行评判,让孩子远离真我,活成了大人评判的样子,从而内化为,现实的自我,活成了一个假人,这个假人处于和真我的分裂中,身心极不和谐,内在冲突严重,时间久了,要么抑郁,要么分裂崩溃,为了活下去,为了自我保护,他们就需要停下来,停下来面对真实的自己。青春期的孩子,开始停下来,寻找真实的自己。不再按着父母的要求活着,这是他们觉醒的开始。但是父母允许吗?学校允许吗?社会允许吗?他们会再一次,让这些丧心病狂的人,按照不正常的学生,再一次进行评判,要么入院吃药,要么软硬兼施的去让他们坚持,继续去学习。
该父母又问,怎么让孩子做他自己?难道他想上网就让他上网吗?他发脾气就让她发脾气吗?他不上学就允许他不上学吗?他的的缺点,就不去纠正吗?
要让你的孩子,做他自己,首先,你们做父母的,要先做好自己。你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吗?
要做真正的自己,第一步,要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哪个自己是真正的自己?
情绪是自己吗?我是情绪吗?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有焦虑,烦躁,恐惧,怨恨,委屈,高兴等各种情绪。这些情绪来来去去,循环往复。如果我们住在某一个情绪上就会说我是这种性格的人,我是这种脾气的人。听说,往世的习性会成为今世的秉性,怒恨怨恼烦这五毒,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五行,和佛家的五戒,道家的五元,儒家的五常是一样的。如果撕下标签,什么也不是,那只看着情绪,起起落落,来来去去,不认情绪为我,那我们就可以身无挂碍,莲心无染。所以情绪变幻莫测,有来有往,她肯定不是我。
我的想法是自己吗?我是观念吗?我们的大脑里有层出不穷的想法、观点、认为。有的时候我们不愿意放下,我以为的,我认为我的想法是我的标志,认为放下了就没有我了,我就是这样认为的,坚持这种认为是我。就会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就会和别人发生分歧,矛盾和争辩。其实我们的想法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年轻的时候是这样的想法,长大一点又改变了想法,年老的时候又会另一种想法,当我们在一种角度的时候,会有这样的想法,换一种角度就会有另外一种想法,再换一种角度,想法又不一样了,看来想法也是随角度的不同而转变。看来想法来来去去,变换无穷,也不是我,也不是自己。
那么我是我的品格吗?人的品格可以改变吗?人的品格是后天形成的。有了我以后才有了品格。很显然,品格也不是我。每个人,在回答我是谁的时候,很容易说我的缺点和我的优点,那我的缺点和优点是我吗?如果我没了这样的优点和缺点,还是我吗?我们可以这样来比喻,把我的优点和缺点,放在空气中,是许许多多的颗粒,是大家共享的。有些人抓住了部分优点,有些人抓住了部分缺点,认为就是我的,据为己有,时间长了,就把缺点或者优点认为是我。这样的我组成的是一个假我,所以我们要看到。优点和缺点,在评价体系里边,组成的是个假我,是个被评价的我,那你的孩子是这样的吗?如果是这样的,怎么通过教育成为其他样子的呢?教育之所以发生,要先撕下原来的标签,回归他本来的样子,才可以开始教育。
自己的姓名,自己的喜好,自己的习惯,自己的成就,自己的行为等等,更是可以不断变化的,所以也不能认同这些为自己。甚至我的身体也是我的工具,并非真正的自己。
那到底什么是我呢?什么是真正的自己呢?
我们平时很容易把自己的行为,习惯,性格,名字,身体,情绪,想法,念头当作自己,成为自己的“财产,”所以当别人冒犯自己这些“我的财产”的时候,我们就会有情绪,就会发怒,好像是自己不能做自己了,好像是受到侵犯了。因此我们就极力的捍卫我的“财产”。当我们极力的捍卫这些是“我的”的时候,很容易把我住在了这些“财产”上。这样我就不能成为其他的任何可能性了,我就只能成为这些了。如果把这些“财产”作为自己去捍卫,住在“财产”上面,一生一世,那么你就成不了其他的样子了,也就不能去随意体验其他的感受了,你就不自由了,你就不会拥有更多。如果坚持做自己就是做这些“财产”的话。那么我们就把自己局限在在这些“财产”上了,我们就认了这些“财产”为我,而放弃了生命的真正的主权,放弃了生命的灵活性和其他更多的选择。所以我们只有放下这些“财产”,不认这些“财产”为我,我们才能灵活,我们才能造出其他的各种“财产”,才能成为另外的样子,才能成为任何的样子。所以真正的做自己,并不是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情绪,坚持自己的观念,坚持自己的品格,坚持自己现在拥有的这些“财产”为自己。恰恰相反,我们要做自己,就是勇敢的放下这些所谓的“我的”,那才是真正的做自己,自己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可以拥有这样的品格,也可以拥有另外的品格,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可以做也可以不做。这样就能做到真正的自己了,就能把生命的主权拿回来,可以成为任何的样子,因此,当我们把自己作为一个确定的状态的时候,那我们就把自己局限在了这个确定态里面,如果我们把这个确定态放下,回归我们原本的样子,回归那个不确定态,那我们就可以成为无穷的状态,可以拥有无限的自由,可以成为无穷的样子,所以那个时候我们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出来,我们才能活成真正的自己。
平常总听人说,做自己好难啊!父母不让我做自己,老师不让我做自己,年龄大了,为了孩子也不能做自己。其实不让自己做自己的,就是自己那颗心呀。那颗心紧紧的抓住“我的财产”不放,紧紧的依赖于外在的人事物,紧紧的把别人抓在手里。所以是自己内心的这些贪欲,是自己内心的这个“我要”不让自己做回自己。之所以这么的向外要,是因为我们忘记了自己,忘记了自己原本具足的本性,忘记了我们自己就是拥有一切的无边无际的圆融具足的那个在。
所以对于放下“我的财产”,心生恐惧,心生不安。其实应该反过来说,是心生不安,心妄动了,才去抓外部的人事物,抓外部的“财产”的。所以做回自己,就是回到那颗心上,让心安下来,静下来,定下来……
亲爱的父母们,有效的家庭教育就是父母的自我修行!孩子和父母是一颗心啊,只要父母心定了,孩子自然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