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谈吃饭,来说说吃饭的习惯吧。我爸我妈和我,都喜欢吃软和的饭。爸爸是胃溃疡,妈妈和我是慢性肠胃炎,不知他俩年轻时有没有热衷吃过硬米饭,但自我有记忆起,我家煮的饭出意外只会稀不会干。
如果在人家做客,主家煮的是那种颗颗米粒都能分清的饭,我们就会很犯愁,吃了铁定难受。还好我现在对米饭已经没有依赖,不吃也可以。
吃菜方面,我和妈妈喜欢吃菜,尤其素菜,总是见我们菜堆得高高的,而饭很少;我爸截然相反,不管荤素,几片菜就能消耗掉一碗米饭。说起这个很让人心疼,我一开始就很不理解。
我说爸爸,又不是没有菜,为什么你还是吃那么少?爸爸说已经够了。
后来妈妈告诉我,爸爸是因为小时养成的习惯。因为那时孩子多,奶奶又不爱种菜,经常是一份菜几个人分着吃,一碗鸡蛋一个人只能吃一勺,就这样还饿着肚子呢!
我们一家人对汤都不太感兴趣,那是因为主营做饭业务的妈妈不习惯烧汤。除了待客时需要迎合大家的口味,平时我们的餐桌上鲜少有汤的踪迹。
可能我的外婆也不爱做汤吧,我觉得一个人的饮食习惯跟他的原生家庭有很大的关系。
以前的乡村妇女像我妈就很少出去吃饭和应酬,那她怎么改进自己的菜色呢?一部分是我爸带回来的饭店做法,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他做的糖醋辣椒,一部分是我这个传播小天使的功劳。
比如我若是去了哪家吃饭,回家妈妈就会问我主人家烧了哪些菜,几个锅子啊?我就会一五一十地讲给她听。
久而久之,我就会很留意别人是怎么搭配的,怎么烧好吃?一直到现在在饭店吃饭都是这样,包括摆盘啊什么的,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乐趣。
我的妈妈做东西很细密(小而精),不说有多好吃,因为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自己的妈妈做的东西好吃。就是外观上也养成了我的审美习惯,所以我刚嫁到队友家的时候,着实不太适应。
要说我的妈妈是婉约派,那我的婆婆就是豪放派了。婆婆喜欢喝稀饭,往里面加南瓜、豆子,红薯之类。她不仅块子切得大,而且老南瓜还不削皮。我第一次吃的时候,还小声地对队友说,我们家喂猪才不削皮。
有一次婆婆煮了汤圆(不含内馅的),我压根儿都没认出来,还好奇地问她那是什么,因为每个都有鸭蛋那么大,几乎是我妈妈做得三倍大了。
还有更搞笑的是有一次我和公公在一家亲戚吃饭,坐一桌子。上来盘春卷样的东西,挺好吃,外焦里嫩,我就问这是什么?他说这不面鱼吗?你妈每年过年都做啊,可我实在是没什么印象。
面鱼应该是队友家乡的特色菜,外面是豆腐皮,里边是荠菜粉丝或者韭菜粉丝馅儿,有的还加点鸡蛋,再用油炸一下,切成一段段的排在一起放在盘子里,形似长鱼。
后来过年的时候,我特别在饭桌上寻找,还真是!只不过婆婆做得软塌塌的,菜都溢出来了。但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了她的实在,比如她喜欢往饺皮里塞很多的菜,烦恼就是一煮容易裂开。
我们家吃腌制的各种小菜,除了大蒜,其它的都会过油翻炒一下,而队友家喜欢从坛子或瓶子里取出就吃,我很不能接受那种味道。而且长豇豆就是长的,也不切,要吃只好吃一根。
虽然我现在觉得这样也没有什么不好,可以说是适应了,但一旦回到我的住处,我还是会遵从自己的饮食习惯。
再来就是吃饭的规矩,细嚼慢咽,吃饭不抖腿。爸爸小时候的规矩更严,不能吧唧嘴,否则呢?长辈就会眼睛一瞅,给你一爆栗子(音,食指和中指弯曲一下敲到人头上)!
若是和别人一块儿吃饭,我会观察别人的节奏,很可能会跟他在差不多的时间吃完。而队友就不会这样,他常常是狼吞虎咽,我才刚刚开始吃,他就吃完了。而且他还习惯边看手机边吃,真是没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