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女儿放学回家对我说,上次那篇音乐想象作文被老师当成了范文读给全班同学听,我表扬了她的进步,对她说这都要归功于她一直喜欢阅读。
我一直很重视女儿的阅读,从三岁多接到自己身边开始就坚持给她读故事书,陪她看绘本,教她早识字,所以她的阅读水平一直领先于班上的其他孩子。但是她的作文一直不是特别出色,虽然在班里比起来还算可以,但是也只能算得上语句通顺,内容完整。说到美感,还差得很远。
可喜的变化是在看完《哈利波特》全集后,作文渐渐有了起色。这篇作文刚写完第一段她就跑来给我看,说自己感觉还不错。我一看,确实比以前好多了,不但语句更优美了,描写手法上也有了那么一丝丝J.K.罗琳的味道。特别是那段“这声音,唤醒了村子里那只睡在带着露水的叶子旁的大公鸡,它昂起头,朝着雾蒙蒙的天空啼叫——“喔喔喔”,叶子上珍珠般的水珠颤了颤”,写得很有画面感,让人似乎看到了她描写的情景。可见阅读对写作有着相当大的帮助,尤其是阅读那些经典之作。
想当初女儿的写作水平一直没有太大提高,我还总以为是她的沉默期太久,只要“但求耕耘,不问收获”,总有一天会见成效的。现在看来并非如此。女儿刚上二年级就能够独立阅读像《长袜子皮皮》这样的长篇小说,只是我没有及时根据她的状况提供合适的读物,而是跟着她的阅读兴趣走。她虽然能读长篇小说,但是更喜欢有彩页插图的简短故事,所以我也就只给她提供这类书籍,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她的阅读兴趣,生怕那些纯文字的书会引起她的反感。于是,她的阅读水平一直停留在原地。直到三年级结束时,还成天抱着《老鼠记者》,《神奇树屋》这类桥梁书看得不亦乐乎,写作水平不见提高也是理所当然。
直到去年双十一时我给女儿买了全套的《哈利波特》,买的时候我还担心这么厚的纯文字书她会不会有兴趣或者有耐心看完,不行的话就放着今年再看。结果完全超乎我想象,女儿看得如痴如醉,七本共294.8万字的书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看完,而且意犹未尽地马上回头看第二遍、第三遍.....
我是相信一万小时理论的,认为做一件事情,只要坚持去做,达到一定的量后,总会有所收获。现在看来是没有真正理解一万小时理论的含义。在一件事情上只有持续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有效积累。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环环相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学会并能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还没有能力学会的技能,中间一层是“学习区”,是伸手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这是我们的战略要地。要想有进步,就必须尽可能多的把时间花在学习区里,对于那些已经熟练掌握的技能,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更多的时间,而是应该马上转入另一个难度,这样才叫做有效输入。
女儿虽然一直在坚持阅读,平均下来每天不低于40分钟,但是基本上都呆在“舒适区”做着非常低效的事情。如果当初我能够在她阅读的过程中穿插交替一些难度更深的读物,相信现在她的阅读和写作水平都能再上一个台阶。
所以,这件事让我明白,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我们不能只顾埋头拉车,还要抬头望路。既要“脚踏实地”,更要“仰望星空”,即时避开“愚蠢的勤奋”这个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