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达多》这本书是从朋友圈里刷到的,都说好看,好奇心驱使下,放弃当时正在看的《了凡四训》,饶有兴致的去查找书评介绍,作者对书的开篇介绍,以及作者的介绍。
书评分很高,文学类,作者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代表作。看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几个字,就被这作品的份量给惊喜到,自从尝试培养阅读,到喜欢阅读,看过的书大部分都是一半翻阅一半摒弃,对如此高评价作的品还是第一次接触,是误打误撞了。
经过几个早晨,耗时6个多小时的时间,这本书整体阅读完一遍,书本字数不多,书中道理却很深刻,读完后有点懵,文体是以主人公从头到尾所经历的进行讲述,更像看故事,几句话就能说完,但能让作品“封神”的可不仅仅是描述故事情节,其中背后的哲理更能让人有所体悟,我所能理解到的是主人公由年轻到年老的过程,为寻找自己追寻的“圣人之道”,颠沛流离,尝尽疾苦,最终自己获得解脱,获得幸福。
主人公“悉达多”是一位沙门弟子,父亲同样是婆罗门下的教徒,为寻找“救赎之道”下定决心的“悉达多”与父亲通告,父亲执拗不过儿子的虔诚和决心,最终妥协答应,这一别即一世未与父亲相见。
第一阶段是苦修,同好朋友“戈文达”一起跟随上师学习,第二阶段是寻找佛陀“乔达摩”,听闻弟子众多,名声远大,慕名而去,想从中跟随佛陀学习做“圣人”,转折点在这里出现了,“悉达多”在此觉醒,佛陀“乔达摩”是真正的圣人,是众僧人的追随者,是世人的崇拜者,但经过“悉达多”一夜的思考,第二天与佛陀“乔达摩”单独的谈话,让他产生了另一个想法,就是自己要去找寻做圣人的方法,帮助世人都能成为圣人或得到之人,即幸福的人。第三阶段“悉达多”体验情爱过程,体验富有过程,第四阶段失去心爱的恋人,得到恋人留给他的亲生儿子,为儿子付出一切,得到的只是不理解,最后儿子弃他而去,从此渺无音讯。
故事四个阶段有关联的核心人物是船夫,摆渡人是倾听者,耐心是他的品质,一次渡“悉达多”是找寻“圣人之道”离家时,二次渡“悉达多”是离开世人追寻的东西爱情,金钱,地位。“悉达多”与船夫住在一起,船夫教会“悉达多”会听河水的声音,会听世人万千的声音,学会平静的看待一切,而不是苦苦追寻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正是在这里“悉达多”顿悟了,他找寻到让世人幸福的方法,就是接纳和爱一切,也只有爱能包容万物。
他的朋友“戈文达”还在苦苦找寻心中的那份宁静时,再次与“悉达多”相遇,时隔很多年,两位老者攀谈自己的救赎之道,朋友“戈文达”看到“悉达多”的样子,言谈举止,更相似佛陀“乔达摩”的体态,怀疑夹杂着认可,最终“悉达多”让朋友亲吻他额头,他理解“悉达多”所说的一切,由此自己也顿悟。
人们追寻的一切若带来不了幸福,那又有什么意义呢?内心的满足是人们渴望得到的,其实用心看见,用爱发现,我们身边看到的是用爱包围着一切的人事物,修行者的路不用非得等到历尽千帆之后才能获得,救赎之道就是自己,我们何尝不是朝圣者,我们何尝不是在路上,我们要边走边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