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1)复习文中提到的几个效应及认知情绪理论,并能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予以说明;(2)重点理解记忆的价值,由“如果没有记忆,人生只有初见”联想为什么那么多知识都学过却一问三不知,总如“初见”?(3)愿意动脑的可以在以下段落下功夫:我们一直以为时间是连续的,其实这是一个幻觉,因为时间是不存在的,它本身就是人类的幻觉。既然是个幻觉,我宁可将“时”“间”成彼此分割的一段和另一段。凭我的能力,可能无法过好完整的一生,但却有足够的信心过好其中的某一段。
系列位置效应:
是指记忆材料在系列位置中所处的位置对记忆效果发生的影响,包括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系列开头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首因效应或者首位效应;系列末尾的材料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叫近因效应或新近效应。
蔡加尼克效应:
是一种记忆效应,指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这个现象是由蔡格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
有人做过调查,临床上询问临终病人一生最遗憾的事情,排第一位是想做未去完成的事情。而不是有关做过了什么的事情。当然,与未竟之事有些区别,也有些类似,指向未完成。
情绪的认知理论:(情绪ABC理论)
刺激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同一刺激情景,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反应。
记忆不是客观现实再现,是而基于当下情景对过去的建构,因而是不准确的。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免受伤害和痛苦,总是倾向于记住那些愿意记住的,对自己有利的。试想。如果没有记忆,世界会不会是混乱无序的?如果没有记忆,人们只能活在“当下”,只有“此在”,没有过去,也就没有未来。而我们只是此时此刻此地一个偶然的存在。
记忆与时间密切相关,时间存在吗?这是个太“哲学”的问题,如同此时此刻我是梦中做作业还是正在做作业?心理与大脑是完全不同的东西还是就是大脑本身?
说实话,这些大命题,真心回答不来,不过鉴于自己也时常思考这些“十三”不靠的问题,还是把自己的胡思乱想说出来,博大家一乐。
举例来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秋来老将至。”对于有死之人,老之将至才发现蹉跎了岁月,固然是件悲哀的事情,可是对于不死之人,永远等不到老之将至的那一天,可以无限地单曲回放“明日复明日”,所有的事情都在永恒的尺度面前失去了重量,岂不是一件更加恐怖的事情?这里的“明日”、“永恒”,如果没有人的生老病死为坐标和尺度,还存在么?
所谓“短暂”、“永恒”,如果不是以日月星辰做记号,所谓的“无涯”是什么?而年、月、日又是什么?
年月日是我们“历法”上的命名,依据地球上观测的宇宙环境变化规律而确立,人们人为赋予的名称,称之为“时间”。
说起来实属于语言的命名功能,这是另外的话题,在此按下不表。
“年、月”有两种刻画方式,公历(阳历)的以地球的公转运动为依据,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阴历(阴历)以月相变化为依据,月球绕地球一周为一月,并且参照太阳的周年运动。“日”以日出日落为依据.
您说,时间存在还是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