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和定居在美国读书的朋友浅谈了一会,她表示感觉如今生活有些奇异,而美国文化很难融入。
朋友性格很Nice,特别为人着想,英语能力也很好,我其实与她相识不久,但挺聊得来。
之前和一个英国籍华人朋友聊学生时代交友的一些情况,他在英国当地出生并长大,但他说在英国读书时,其实和欧洲的人玩的比较多,本土的英国同学朋友较少,接触不多。当时有些惊讶,本生土长的英裔华人也难真正融入当地圈子?有点难以想像。
况且20多年生长在中国的人去西方生活,所以听到朋友这样说也不太惊讶了。
记得一个英国老外告诉我,他们和一群朋友有固定时间进行聚会。
我问会有别人参与进来吗?他说一般是固定的人。
然后告诉我一个新的英文单词--clique,中文翻译为圈子。
同一个国家、地域的人有不同的圈子,不同价值观、文化的中西方又怎能轻易被融合呢?
二、
发明于日本的卡拉OK,风靡整个亚洲,我们并不陌生,许多中国人从小孩到老人,只要麦克风一上手,音乐一起,就化身为舞台上陶醉的歌者,唱吧等APP也受歌唱爱好者追捧。
然而,在阳朔遇到的很多老外朋友对此却很不解。说为什么亚洲人可以这么大胆,拿起麦克风就唱,全然无视自己的嗓音是否好听,专业。
我说为什么要那么讲究呀?唱歌也是情绪的一种发泄途径,在KTV,别太把歌声看得太重要,开心最重要。
他们耸耸肩,对我们表示惊叹,但他们无法做到。
然后我又说,我们中国人很少公众跳舞,觉得难为情,你们是如何做到的?难道我们比较擅长控制内心汹涌澎湃的情绪?
他们说,像你们可以随时变身歌者那样呀,随心摇摆身体和四肢,跟着音乐动起来就行。跳舞,很简单。
我说那忒尴尬呀~!
我想大部分中国人在舞池中应该都会愣愣地站着,或者尴尬地挪动身躯。 当然,广场舞大妈们除外。
最后,我提议:“下次一起去KTV,你们随着我们放声歌唱,我们跟着你们放开舞动!”
"耶,好主意!"
三、
我曾和一个18岁的俄罗斯女孩聊天,当时想多锻炼口语,问“你喜欢聊什么话题?”
她说:“你们中国人应该对我喜欢的话题不感兴趣。”
我说:“是什么呀?说来听听”。心里早就捣鼓好,等会要把我们博大物广的中国各省美食地图展示一遍。
结果,她回答说:“哲学、宗教”。
“呃”,我当时就尴尬了,的确不太感兴趣,而且当时的我并不能对此类话题产生共鸣、交流。
对话匆忙结束。
我当时想,天啊!这个女孩怎么了,18岁,喜欢谈这么沉重的话题,不是应该说说八卦,谈谈吃喝拉撒的事吗?我们这里,年龄大她一轮的,似乎大多数都不会爱谈这样的话题吧,心里嘀咕了一下。
不同教育、价值观长大下的孩子,探讨,感兴趣的点能一致吗?
换句流行的话,“我们能愉快地聊天吗”。
四、
我认识这位定居美国的朋友是在阳朔的时候,有一次经过西街酒吧街,我说你一直是好好学生,乖乖孩子,酒吧没去过,走,今晚一起去坐坐,喝杯东西,聊聊天。
强拉着她到一个清吧,结果她一进店门就浑身不自在,感觉进了危险地带一样,想要撤离。
我再三强调,这个是清吧,人们只是聊聊天,不会有人逼你喝酒啥 ,挺安全的。
“放松”。
她还是摇摇头,说走吧。
也许国内许多人还是认为酒吧是挺乱的地方,这个也不完全否认,是有很混乱的,但也有清吧,只是给人们聊天坐坐的呀。
换个角度看看,他们那边不盛行KTV,酒吧就是他们常去的地方,而你地对此自带恐惧,难于融入也不难理解了。
试想一下,如果你热情招呼国外朋友去KTV,而他们却恐惧不安的样子,你会怎样想?
“噢,他们果然和我们不一样!”
似乎这世界处处是封闭、难切入的圈子。
就像中外朋友相约一起到KTV,互相影响,迈出第一步那样。
中西方差异互补融入,也是需要双方的真诚及对新事物的探索,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