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精心设计的王炸局砸了?李力刚揭秘谈判核心误区

这大概是最困难的谈判局面:你按教科书准备好了,出牌前预演了很多遍,甚至连对手摔门而去时的应对方案都存满了硬盘。但是当事情真正开始时,掌声没等来,等来的是观众集体退票。因为大家发现你的好效果,原来是靠损害别人得到的。最讽刺的是,损害的还是重要合作伙伴的利益。很多时候,不是你没能力,而是从一开始就没找准谈判的关键,一步错,步步错,最后只能看着局面失控。


某车企在新车发布会上放了一段视频。视频里是该品牌新车高速撞向某品牌卡车的测试。卡车驾驶室分离了,这引起了大家对安全性的争论。卡车品牌方指责这是“虚假宣传”。卡车品牌的母公司集团公开支持维权。车企后来说是“无心之举”。参与测试的第三方检测单位随后说明这“不是标准测试”。这件事争论的焦点有三个:卡车的安全锁止机构是不是被破坏了?测试速度是不是远超常规标准?卡车品牌的形象是不是被未经授权使用了?


错误地利用“势”

谈判里,开局就得想好利用什么形势、借助什么力量、制造什么声势。该车企利用形势的失误从策划阶段就埋下了。车企想通过“硬核测试”树立形象,但选错了对手。他们选了商用车领域以结实著称的卡车品牌。


他们搞这个测试,想借两个势:第三方机构的权威性,公众对电动车安全的关注。

但问题在于:

测试数据与车企说法不一致

视频看起来更像攻击对手,而不是展示安全性能

公众开始怀疑测试的真实性


他们瞄准了公众对电动车安全的担心,试图用“小车撞翻大卡”的震撼画面建立技术领先形象。可是他们忘了,借助力量得有基础,第三方的力量不是你想借就能借,得让人家的可信度和你的行为完全匹配。


这次借力量的大问题在于:借了卡车行业的“力量”,却忘了给对手留余地。当卡车品牌带着清晰标志在视频里四分五裂时,这场测试早已不再是技术验证,成了公开打击同行的营销活动。

当测试数据出来,测试数据与车企说法不一致,视频看起来更像攻击对手,而不是展示安全性能,公众开始怀疑测试的真实性。现在别说借势了,原来的优势都得减少。谈判里的力量就像放风筝,线得攥在自己手里,还得看风向,不然风一吹就失控。该车企这次就是线没攥紧,风向变了还没反应过来,结果风筝失败了。


信任的崩塌

第三方机构本应增加可信度,但是声明中一句“非标准测试”引发更多疑问,网友又挖出更多问题:测试速度异常、卡车结构可能被改动和测试条件不标准。而车企高管强硬回复:“不服来复测直播”像在挑衅。卡车品牌则强调:"我们每辆车都经过严格质检"。对比之下,车企显得不专业了。


时间空间用错,错过时机

如果谈判陷入僵持,时间和空间都是可以利用的工具。从时间上,事发后企业的应对策略变化不大。关键的前48小时,车企几乎没回应。刚开始,可能觉得不回应一下,大家就忘了,想靠拖时间过去。可这种涉及安全的争论,不回应只会让怀疑的声音越来越大。时间不等人,越拖网友的情绪越增加,从好奇变成不满,再变成愤怒。


空间上呢?他们只在自己的官方账号上回应,没去网友多的地方,比如热搜评论区、相关行业论坛这些地方直接对话。你在自己的地方说话,大家觉得你在自己说自己的;到别人的地方去聊,才能真正听到声音,也才能让人家觉得你有真心。该车企可能觉得,在自己的账号上回应更安全,可是忘了谈判的空间不是固定的,得跟着对方走。该快的时候不快,该换地方的时候不换,时空这两张牌就算是没用好。要是他们能在事发当天就快速回应,直接把数据不一样的原因说清楚,比如“是我们统计时写错了,正确数据是这样”,然后跑到热搜下面一条条回答网友的疑问,情况可能就完全不同了。可是他们偏偏在时间上拖延,空间上固守,把一手可以挽回的牌打得很糟糕。


妥协不当

事情变得严重了,总要有个结果,要么让步,要么施加压力,要么找个折中办法。该车企后来大概是想让步,发了个长文,说“接受大家的批评,会重新进行测试”。可是这个让步来得太晚了,而且没说到点子上。


让步不是光承认错误就完了,得让对方看到你的真心和具体行动。大家要的不是一句“我们错了”,而是重新测试的时间表、谁来监督、结果怎么公开这些具体的东西。而且,让步也得有底线,不能让人觉得你软弱。


该车企的长文里,没提如果重新测试结果和之前一样怎么办,也没说如果是自己的问题会怎么补偿,这就显得让步有点不实在。至于施加压力,该车企可能没敢用,怕加剧矛盾,可是有时候,适当的施压反而能说明清楚事实。他们完全可以请第三方机构公开完整的测试视频,用事实说话,这就是一种合理的施压,既压住了质疑者的猜测,又没伤害大家感情。可是他们没这么做,结果就是让步没效果,施压不敢用,结局只能是争论继续扩大。


跨界行动要小心

企业和公众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一场持续的谈判。你需要时刻想着对方最想要什么,怎么才能让对方信任你,遇到问题该怎么借势,怎么用时、空、角化解矛盾。该车企错误在于把一场需要精心准备的谈判,当成了一次简单的宣传。他们只想到了自己要卖车、树口碑,却没有多想公众要什么,更没有准备好应对突发状况的方案。


无论大企业还是小公司,谈判的道理都一样的。借势的时候要稳,信任要实,对方关心什么要理解并回应,时间和空间要用好,让步真心,施压要有适度。做到这些,就算遇到困难,也能把谈判的控制权握在自己手里。



<免责声明>

文中提及所有案例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不针对任何具体企业或个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