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3——臂线与下肢路线的比较
1、下肢:髋骨、股骨、胫骨、腓骨、足
上肢:肩胛骨、肱骨、尺骨、桡骨、手
无论从骨骼的构造还是从数量来讲,上肢与下肢都极具相似性,除此之外,在肌肉方面同样也表现出了相似性。
2、总结:人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四肢是如何发育而来的?完成这些对比性的研究,对于功能性的训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激痛点可以缓解疼痛,增加关节灵活度,但是不一定真的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处理时的最低需求。
4、功能性训练、功能性康复:是指要尽可能的让客户恢复到应有的功能状态,甚至超过原有的功能状态。如果超过原有的功能状态,客户无论精神状态还是关节肌肉的协调性都是非常好的,并最终建立客户的协调性。
5、臂前深线连接大拇指的内侧,如同下肢的前深线连接到内侧的足弓与大脚趾;
臂后深线连接至小拇指,如同体侧线连接到外侧的足弓与第五跖骨;
臂后表线包含手指和腕伸肌群,而下肢的前表线包含脚趾和踝的伸肌群;
臂前表线包含可以屈曲的手指,而下肢的后表线包含可以屈曲的趾和踝。
6、上肢和下肢的肌肉比对
臂后深线肱三头肌与下肢前表线股四头肌
臂前深线肱二头肌——胸小肌与下肢后表线股二头肌——骶结节韧带
臂后表线的外侧肌间隔与下肢体侧线的髂胫束
臂前表线内侧肌间隔与下肢前深线内收肌群和相关的肌间隔
臂后表线的三角肌与体侧线的外展肌
臂前表线胸大肌——背阔肌与下肢前深线腰肌与其他屈肌
臂后深线的菱形肌到肩袖肌群与下肢腰方肌到髂肌
髂肌对应肩胛下肌
臀小肌对应冈下肌
臀中肌对应三角肌
髋部三角肌=阔筋膜张肌+臀大肌
髋外展肌从前到后依次是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大肌
功能线
1、功能线应用较多,尤其是针对产后的客户,首先了解客户的第一需求,要学会沟通,走进客户的世界。
2、功能康复时最忌讳是自以为是;无法走进客户的世界。
概述
1、功能线从臂线开始,跨过躯干表面,延伸到对侧骨盆和下肢。其中一条跨过身体的前侧,另一条跨过身体的后侧。因此左右两条线跨过躯干呈x线。第三条线为同侧功能线,从肩延伸到同侧膝关节内侧。
2、功能线分三条,前、侧、后功能线。前功能线和后功能线用的比较多。
3、与其他经线不同,功能线很少发挥调控站姿的作用。姿势分三种:站、坐、卧。训练时,可采用仰卧位(前功能线),俯卧位(后功能线),侧卧位(侧功能线)
4、功能线主要借助对侧力量的补充而发挥稳定和平衡功能,或者增加推力。例如投标枪或投掷棒球。
姿势功能
1、功能线向下传递拉力,或向上提供稳定力,以固定上肢的支撑部。
2、有一种常见的姿势代偿模式与功能线有关,那就是明显的旋转倾向。它常常与惯用手或特定动作有关,此动作影响到六条功能线的张力与协调性。但螺旋线、体侧线与前深线对这一代偿姿势模式起到更加显著的限制作用。
3、除了侧功能线外,前功能线与后功能线都有交叉。
运动功能
1、功能线跨越身体与对侧肢带连接,使力臂延长,肢体运动就能获得更多的驱动力及准确度。
2、功能线呈螺旋形分布,并且总是以螺旋模式起作用。因此可以将功能线看成螺旋线的补充线。或者如上所述,可以看成是臂线在躯干的延续。
后功能线
1、后功能线BFL,起始于背阔肌远端的附着点,向下到达背阔肌中心部位稍下方,与腰骶筋膜表层结合,与对侧臀大肌下部纤维相连接。
2、腰骶筋膜(胸腰筋膜)
腰骶筋膜的张力很重要。腰下背部慢痛的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胸腰筋膜的张力出现了问题。
3、后功能线连接臀大肌、股外侧肌,臀中肌、股外侧肌的激活很重要。
4、髂胫束前面的支线,对膝关节疼痛的处理非常有帮助。
后功能线的应用
1、首先关注背阔肌、臀大肌。这种交叉的方式对关节的影响很重要,这里关节是骶髂关节。附图
2.关节的稳定有两种:结构性(靠韧带)稳定和功能性(靠肌肉)的稳定。
正常情况下,关节的稳定是结构与功能相结合的,当出现韧带拉伤、关节松动时,需要重新进行肌肉的训练,即功能性的稳定。
3、腘绳肌的过度拉伸、久坐人群以及产后人群等诱发骨盆不良姿势或结构不稳定导致骶髂关节疼痛(排除骶髂关节炎)。
孕期腰部的过度凸出,臀中肌的无力,尤其是不经常运动孕妇,出现下背痛,有一半的孕妇不是胸腰筋膜的疼痛,而是骶髂关节松动的问题,剩下一半里有一部分是臀中肌无力,还有一部分是骨盆不稳定造成的。
孕期随着宝宝进入骨盆,骨盆呈现向外旋的状态(例如抓住衣服向后拉,就是外旋),骶髂关节受到挤压而出现疼痛。
部分孕妇产后出现骨盆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恰恰为骶髂关节的结构性不稳定埋下了不好的因子。
4、后功能线对于稳定骶髂的意义就是功能性稳定。
如做骶髂关节功能性稳定的动作,必须做骨盆的内旋运动。
给产后人群人做功能性运动,要做骨盆的内旋运动(翘臀的动作就是骨盆的内旋运动)。
骨盆本身不能主动运动,靠下肢或脊柱。脊柱下面连着的骶骨,在骨盆中间,下肢在骨盆两端,所以下肢的调整特别重要,用髋内旋的运动来完成骨盆的内旋运动。
骨盆修复中,让客户做髋内旋运动,分别在仰卧位、站立位、行走时做。
第一周——仰卧位做髋内旋训练
让骨盆、骶髂、髋关节不负重的情况下来完成骨盆的内旋训练。从20、30、40、50负荷逐渐递增。
第二周——站立做髋内旋运动
脚下踩在瑜伽砖,标准姿势下让悬空的腿做内旋运动。这是自负重。
第三周——做髋内旋走路
先把髋内旋做好,髋内旋可以帮助臀大肌建立弹性。
髋内旋训练三周后,骨盆得到很好训练,接下来固定骶髂关节,练臀大肌、背阔肌。
骨盆问题很多人都是单侧的。
5、实例:以产妇为例,产后2个月,右侧骶髂关节痛。
第一步:髋内旋运动,练习三周;
第二步:右侧骶髂痛,做右侧臀大肌和左侧背阔肌的训练;
第三步:背阔肌训练时,手臂后伸+内收,同时完成时对背阔肌的刺激最大。但易做错,就是让手臂贴着后背来走没有让背阔肌得到最大能力的训练。
第四步:臀大肌训练误区
臀大肌的1区易练,2区(与股外侧肌、腘绳肌、髂胫束交接的地方)不易训练到,导致臀形出不来。
6、后功能线中,背阔肌与臀大肌的联合协调性的训练很重要。如何协调?
瑜伽动作中(手向后伸)的蝗虫式
俯卧位,同时抬高一侧手臂及另一侧下肢,这一动作会牵扯到后功能线。是在训练背阔肌、平衡的运动中,经常用到的一个动作。这也只做到了功能修复的第二个层面。
将手轻轻地放在客户一侧肱骨和对侧股骨上,就可以精确地触知哪一组肌肉先启动。使用语言或手提示来诱导其肌肉的协调性收缩。
第一个层面:学会启动后功能线
第二个层面:通过动作来启动
第三个层面:让客户做动作,先启动哪个肌肉,用语言或手来诱导其肌肉协调性收缩
第四层面:强化训练
这手向后的蝗虫式单手加单腿,先帮助启动再过渡到自己启动练到酸反复的强化一组功能的运动,会发现客户整个下背部的地方会非常舒服。
7、产后案例:一小时内做四个动作,具体如下:
A:仰卧,俯卧做髋内旋;
B站立做髋内旋;
C行走时做髋内旋;
D先强化背阔肌臀大肌或者手向后伸的蝗虫式,启动背阔肌臀大肌;
E站立,左腿后蹬+右手向后向内收,启动后功能线。建议髋外旋一下,启动臀大肌。
8、后功能现还包括股外侧肌,所以同侧背阔肌、对侧臀大肌+股外侧肌,让髋外旋一下,臀大肌就会很好地启动。
9、髋内旋不是万能药,客户可能是臀中肌无力或者下腹无力。
10、髋内旋训练对缓解下腹凸出、骶髂疼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11、男士也应考虑髋内旋运动,不易省略。
12、髋内旋运动的发挥余地比较大,如不屈膝的髋内旋的角度<屈膝条件下髋内旋的角度。如大小腿呈90度和直腿下做髋内旋,角度不一样。建议做俯卧的屈膝条件下的髋内旋,站立的屈膝屈膝条件下的髋内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