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作为爸爸妈妈,容易遭遇情绪崩溃的时刻,瞧,作为一枚成年人,我们都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何况小朋友呢?
想知道为什么孩子总是哭?总是闹?总是满地打滚?
是因为:他的情绪没有语言的出口。他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情绪,只能通过此类过激的行为方式,其实他也着急啊。
“三大误区,一个规则”,帮助我们理解孩子,引导孩子解决情绪问题。
三大误区:
1. 避免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情感。
午饭过后一小时,孩子就说:“我饿了”。
妈妈轻描淡写地回答:“怎么可能会饿啊!一小时前刚吃过。”
妈妈轻视孩子的感受。轻视是一种最简单、最下意识的反应,很多人都可能会这样。
试想,如果是孩子爸爸跟你说:“我饿了”。
妈妈就会询问:“怎么饿了?是午饭没吃饱吗?”
有时候,父母会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在没有沟通的前提下“想当然”,忘记照顾孩子的情绪。
不妨问问孩子:“你又饿了吗?真的吗?是你的肚子咕咕叫了吗?会不会是渴了呢?”
采用沟通的方式来查找问题,是表达关心的最佳方式。
孩子在玩荡秋千,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哭了。
妈妈心里一紧,还是冷静说道:“不疼,一点都不疼的,快站起来。”
妈妈希望孩子坚强,却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并强加自己的感受,也不利于孩子表达情感。
不妨跑过去问问孩子:“是不是摔伤了?疼吗?还是吓了一跳?”如果孩子说没事,妈妈还可以提议:“那我们坐一会,然后再回去玩?”
这样可以让孩子意识到,爸爸妈妈在身边陪伴他,在意他受到伤害、感受害怕和遭遇尴尬,并且会帮助他面对困难。
总之,父母应该永远从同情的角度出发,学会换位思考。想想孩子当下在想什么,经历着什么,以理解和同情的态度来回应孩子的情感,孩子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觉。
2.不要把奖励与纠正行为联系在一起。
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至少有70%的父母采用外部激励或者负面威胁的办法。
- 孩子虽然为了奖励或表扬而做事,但内心不是真的想做,导致孩子丧失自发性,习惯于取悦别人或者依赖外在的肯定。
- 一旦习惯通过听话来获得奖励,孩子就会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表面上假装合作,为将来生活埋下谎言和操纵的祸根。
- 孩子能感觉到你在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是为了让你自我感觉良好,所以你才奖励他,这会剥夺孩子的满足感。
- 要知道,幸福只能来自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满足的东西,而这并不需要别人的掌声。我们应该希望孩子成为能够自我激励、走自己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的人。
** 解决方案:** - 让孩子关注自己的成就感,激励孩子学习。比如:“你看起来好像很开心啊!”“你感觉好吗?”“你做得不错嘛!你一定很满意吧。”
- 帮助他进行自我评价。试着问孩子对自己的看法:“你觉得你画得怎么样?”或者“你喜欢你搭的城堡吗?”
- 询问他的感受。如果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里是老师的小助手,你可以问:“你喜欢做这项工作吗”或“你喜欢帮助别人吗?会不会觉得紧张?”让孩子看到你对他的感受和经历感兴趣,增进你们之间的感情。
- 强调你的感受,不评价孩子的表现。以“我”作为主语,表达真实情感,孩子会感受到你的真诚。例如:“我喜欢你穿的衣服!”或“我爱看你把球打出去的样子!”
- 对事不对人。父母应该对孩子表现出兴趣和认可。如果孩子向你展示他的泥塑作品,告诉他你的具体感受,说:“我很喜欢你的泥塑,它的外表很光滑,很像...。”而不要说:“你真是个出色的艺术家。”
3.不要将惩罚与纠正行为联系在一起。
让孩子面对墙壁罚站或者罚坐,无视孩子。
- 研究表明,同情孩子可以加深和巩固亲子关系,孩子需要有爱心的父母去理解他们,安慰他们,引导他们。
- 利用谈心的方式,温和且不带惩罚意味的,陪伴孩子冷静下来,反思他的所作所为,并为他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 具体步骤:**
1.将自己的视线与孩子在同一水平线上,进行充分的眼神交流。
2.询问孩子所做的事情是对是错。
3.试着去同情、接受和面对。
4.孩子平静下来后,请他告诉你错的地方。
5.问问孩子:“下次你会怎么做”,如果他不知道,就告诉他怎么做是最恰当的。
6.感谢孩子帮你想出了解决办法。
7.最后让孩子设想一下:“如果你下一次犯同样的错误,会发生什么事情?”。 - 告诉孩子,你可以帮他改正,但你不会容忍不适当的行为。
一个规则:
引导孩子情绪的通用规则:
询问情绪>肯定情绪>表达同理心>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案。
- 询问情绪:当孩子有任何情绪时,及时询问,比如:“宝宝,怎么了?你生气了?还是撞疼了?还是觉得委屈了?”可以帮助孩子累积情绪词汇,同时表达关心。
- 肯定情绪:当孩子确认是生气的时候,要肯定他的情绪,比如“我知道你生气了,是因为...,对不对?这很正常”。表示对宝宝情绪的理解和接受。
- 表达同理心:如果自己站在这个角度,也会生气,所以这是正常的。比如“如果是我遇到这件事情,我也肯定会生气的。”
- 帮助孩子找到解决方案:引导孩子找到解决方案。比如:“你看,小明很喜欢这个玩具,怎么办呢...如果抢过来他肯定不高兴,还能怎么办呢...你先让他玩一会,或者你和他说一下,让他玩好之后给你玩...”
- 感谢他的帮助:感谢他听从你的建议。比如”谢谢你听进去了我的话...“
** 最后,切莫忘记“他还是个孩子”这件大事,想想你的期望是否合适。**
明天聊聊《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那些“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