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忘记什么契机,我买了几本杨绛先生的书,放在书架上。
也是在类似的天气,炎热的夏天。周末午后,在床上躺着翻看《我们仨》。还有一本《走到人生边上》,只摆在书架上等待合适的心境去看。
先生的书,文字淡淡的,没有华丽的词藻,故意夺人眼球的情节。看得时候心境平缓,看完觉得这书可以让自己淡定,平静。之后在某个心情出现时,还会想拿出来重新读一下,那里可以找得到的智慧。一位老者向你娓娓道来,她对生活的记录和思考。
再拾起来看《走到人生边上》时,先生已离去。
比邻双鹊
《记比邻双鹊》是《走到人生边上》收录的一篇散文。记录了先生三里河住所窗口外面,病柏上的喜鹊一家。读之后,这双喜鹊的深情一直留在我脑海里。站在窗口看喜鹊筑巢,听其悲啼的老人,白发苍苍,更让人动容。
2004年早春二月,它们选定了这棵病柏,然后从附近找到合适的树枝在其上筑巢。
“我喜示欢迎,偷空在大院里拾了大量树枝,放在阳台上,供它们采用。不知道喜鹊筑巢选用的剪裁颇有讲究。我外行,拣的树枝没一枝可用。过了好几天我知道不见采纳,只好抱了大把树枝下楼扔掉。”
巢搭好后,母雀在里面抱蛋。父鹊进出为母雀送吃的。三个星期左右,小喜鹊破壳而出,约三、四只,都是嗷嗷待哺的黄口。四邻八方的五六只父鹊盘旋而来贺喜。
可是没过几日,天气转冷,下起中雨。几天没吃东西的小鵲儿,难以活命。父母鹊回来看望旧巢,隔几日便来一次,只是站在临近的胡桃树上悲啼,再也不站在这棵柏树上。转过一年,2005年的二月,父鹊母鹊又飞上柏树,重新筑巢。
“直到五月五日,旧巢拆尽。一夕风雨,旧巢洗得无影无踪。五月六日,窗前鹊巢已了无痕迹。过去的悲欢、希望、忧伤,恍如一梦,都成过去了。”
后来每一次去三里河,我都特意去看那些小区的窗户,不知那一扇窗的后面,坐着这位睿智的老人。她眼里的喜鹊,都那么有生命力,充满了对生命的喜悦,参透生命的本质。
先生并非从来不悲痛,女儿和丈夫的相继离去,身边亲人朋友,随着岁月,渐行渐远。这份悲痛能够很好地被掌控,在文字中化解开来。她仍能笑面人生,敏锐地感受人生的百态。
仅仅是一扇普通的窗户,几声普通的喜鹊啼鸣,就能观察到喜鹊一家的悲欢离合,参透人的一生,恍如一梦。人与鹊,也已无两样。
守护你的痴
“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钟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钟书。他的痴气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但是这个钱钟书成了他父亲一辈子担心的儿子,而我这种“洋盘媳妇”,在钱家是不合适的。——杨绛”
关于爱情,现代的社会参杂了太多的物质,以至于我们对于爱情,无法给予正确的解读。在谈及婚姻时,也是利益的共同体。很少能够上升到精神层面。
说到唯有精神上的互通,才是真正的爱情。在当今社会好像已经过时了。物欲横流,人们想要的太多。获得了,又会很快不满足。看到钱钟书和杨绛的横跨60年的相濡以沫,真是值得好好体会。我们任何一对恋人,都无法复制这样的经典爱情。
但从中可以看到的是,对彼此的珍视。在爱人眼里,对方的痴,都是可爱。两个人不是没有缺点。夫妻间的摩擦必然也不会少。但因有了对彼此的珍视,又加上共同的兴趣爱好,总能化解。
争与不争
《走到人生边上》有这么一段话:
“孔子曰:“君子无所争,毕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第三》)“其争也君子”的君子之风,和奥运精神略有相似处。每个人都要有争取胜人一筹的志气,而在与人竞赛中练就公正合理、崇尚道义的品格。”
杨绛先生翻译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在网络传播很广。在这里可以看出,不是不争,而是和自己争。争一份对自我的修行与锻炼。
在人生路上,围绕着自己能做的事,不断深入,以求精进。
在先生晚年,她和保姆居住在三里河的居所,闭门谢客。安心做着翻译,整理钱钟书的手稿。不枉费时间在无谓的交际上。这份安心与沉稳,才得以看到窗外的双鹊,看得到它们的悲欢离合。
我自2015年夏天,常来三里河看那时刚半岁小侄女。每次走在大树的阴凉下,看到老房子的窗口,都忍不住想,哪一扇窗,是杨绛先生的?
“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这样的话,不是说自己闭合了心灵之窗,只活在自我的内心里。而是参透了世界之大之后,仍对世界保留宽容,对万物留心爱怜。
同时保持内心一扇窗,时刻可以回归自己 。打开那扇窗,便是彻底的澄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