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 枚。
石材:壽山石。
印面大小:1.1×2.7cm。
第一,说薛
説文有两字,一曰:辠也。另一曰:艸也。
前一説對應字形為“辥”。徐灝《段注箋》:此辥字當讀如孼。此字與“罪”相關。
後一說對應字形為“薛”。指藾蕭草。具體是什麼樣的草,暫時無從考察。
古國名。周初分封的诸侯國之一。今山東省滕县東南五十里有薛城,即其故地。
薛姓名人我知道的都在唐朝,一為薛仁貴、薛丁山,小時候聽評書聽過薛仁貴、薛丁山的故事,衹是情節已經模糊了。另一個是女詩人薛濤,她出身書香世家,得到過良好的教育,但她父親因得罪權貴,被貶官至四川,後出使南詔病逝他鄉,自此薛家家道中落,薛濤16歲被迫賣身入官伎,與當時名人白居易、劉禹錫、元稹等多有交往記錄。大學時到川大找同學不遇,順道到川大旁望江樓公園一遊,方知此間有薛濤井,見後世仿製之薛濤箋,然囊中羞澀,看看也就看看。
今人自然有個既是歌手又是段子手的薛之謙,歌其實還是不錯的。
第二,说松
木也。(《說文解字》)
“松”是松樹。
“鬆”是另一字,此“鬆”說文無解。上為“髟”(音標),頭髮,下“松”聲旁。不緊密,放開、鬆開。
用為名字的當為“松”。
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凋也——此句後人引用較多,也是題寫條幅扇面等長寫的句子。
松,常綠喬木,與柏樹並稱,松柏又常被種植於墓地以誌精神永存。“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傍。東西植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晉代《搜神記》有《三王墓》一篇,中有記錄:
……去時囑我:“語汝子出户望南山,松生石上,劍在其背。”於是子出户南望,不見有山,但睹堂前松柱下石低之上。即以斧破其背,得劍,日夜思欲報楚王。……松木所做堂柱中藏有雄劍,實在令人稱奇。
松又與竹梅並稱歲寒三友(梅蘭竹菊並稱花中四君子),常入國畫,當下裝修圖案中也是頗受歡迎的中式圖案。
高中讀《千字文》有“似蘭斯馨,如松之盛”,想以後我如果有兒子就取名叫高松盛,女兒就叫高蘭馨。當然,也就那時想想而已,現在想來也頗有趣:讀點書就瞎琢磨。
唐人杜荀鶴有首小詩: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詩雖不高妙,但勝在淺白勵志。
第三,刻印。
兩字字形取自小篆。上下排列。疏密略有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