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抓娃娃》有感
恰逢周末,又是七夕节,昨天午餐后跟老公一起出门,决定观影说了停久一直没去看的《抓娃娃》。走到保利影院,最近的一场四点十分,已经没有好位置了,于是买了六点二十的,乘等待的空闲时间到南油给老公买双鞋,又乘地铁去到从没到过的十二号线终点站炮台山站溜达了一圈。
看电影的人不少,还有按摩椅坐着花点小钱一边观影,一边享受下按摩放松。
电影是徐峥主演,具有喜剧色彩。时不时有些搞笑的片段出来,轻松中演绎着一些现实生活中父母鸡娃的承重感。
看完这部影片有非常强烈的感受:
1,先说孩子马继业。出生于一个身价几十亿富豪家庭的孩子,幼儿期被姥姥养成了一个大胖子,电影里面就在给人们播种一种感觉: 富豪家条件太优渥,容易养出“废物”,这恐怕是六七十年代父母的普世真理,他们因为都是从艰苦的环境中磨炼长大,成才的,就以为优渥环境中不可能养出有出息的孩子。
于是老马开始他的长达十几年的宏达人才培养计划。夫妻俩带着孩子住进了自己儿时破旧的老宅子,假装他们家非常的贫穷,开始对孩子进行缜密的培养计划,整了一个优秀的教育专家组成的教师团队,这些人都随时随地分布在马继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各自角色却都是隐瞒的,要么是路人,要么是菜贩子,要么是小书店老板,还有各种具有“神功”的邻居。就是马继业家虽然穷,但是邻居们都是各种身怀绝技的,给他营造着与贫穷并不匹配的成长环境,可畏老马真的是用心良苦。
无赖,这一套办法能够隐瞒年小时的小马,等小马长大,到高中后就不那么好隐瞒了,最终还是被小马发现破绽,并且利用他多年被老马耳闻目染培养出的超级才能通过自己的智慧在高考的当天甩开了老马层层布控的网络,自己终于发现了真相。当老马不得不面对儿子发现真相而提前对儿子说出事实时,马继业完全没有大的情绪波动,因为他被老马人为“贱养”的十几年里,孩子完全没有过自己真正的童年,没有做过自己,过早懂事,过分成熟,让他已经没有了情绪波动的能力,他已经被当成“工具人”养了十几年。那一刻,他只有一个念头: 这个世界太不真实,他要去到一个真实的地方。一个可以完完全全做回自己的地方。
可惜,马继业做不回自己了,他已经被老马设计了。在影片最后,马继业第二年还是参加了高考,但是是以705分高分进了他热爱的体育大学,而不是老马心心念念的清北工商管理学院,但是他在参加田径比赛时,却跑不出好成绩,并且居然在比赛途中捡起一堆矿泉水瓶抱着跑,这一幕把我看哭了,这也充分揭示了马继业做不回自己了。
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幕: 孩子童年时管钱没管好,被童心诱惑把家里生活费用来买平板电脑,本来想玩个七天后退回的,却被老马故意给他弄坏了,退不成,家里没钱吃饭,只能靠捡矿泉水瓶子补回家里生活费……这其中被同学嘲弄,给孩子的心里造成的创伤,是他一辈子都不能抹掉的。另外,孩子本来热爱田径跑步,老马却为了不让孩子进体队,而挖空心思弄到孩子在体队老师家访的第二天一条腿不能动,并找个医生说他从此不能再跑步从而断了孩子热爱去体训队的念头(活活掐死了孩子的热爱,真的是造孽),显然老马完全不顾虑孩子的感受,只一门心思想着向他为孩子设计好的方向去做。可惜,这个孩子可能完全不能如他所愿,可能孩子自己也完全不能活成自己的样子,一颗本该挺拔的大树,实际可能就这样被扭曲,反而被养废了。
最后片尾曲唱出了孩子的心声: 我已经厌倦你总说为我好,我不愿做风筝,我要做自己……
2,再说说老马。老马小时家境非常贫穷,却因为时代洪流,加上自己的努力做到了非常成功的富豪。老马站在自己的角度,从自己的成长经历出发,认为只有经过磨炼,才能把孩子培养好,所以费尽心思为儿子设计成长之路。凭心而论,在儿子成长过程中,老马花了很多的心思,也跟孩子链接很多,教育的出发点的确无可厚非。相反,他的这份用心,真的值得很多现实中缺位的父亲们学习,小树苗不是靠自己自生自灭就可以长成挺拔的大树成才的,它是需要父母用心思培养才能成才的,老马的付出值得赞赏。一个孩子成才,人生是需要设计的,没有设计的人生,脚踏西瓜皮滑向哪里就是哪里,绝对不可能成大才。
(这里需要说一下,孩子能不能成才,并不是最终目的,假如天生是才,经过精心设计的人生,可以成大才。但是普通“我的阿勒泰”里妈妈说的: 谁说生你是一定要有用的?你看这草原上的草,有人吃有人用,叫有用。没人吃没人用,就这么长着,也挺好的嘛。 人生,幸福就圆满!)
但是人生的设计不能脱离孩子本身所处的真实环境与天性,热爱。假如老马不固执己见,不生活在自己的认知世界,更懂一些人性,更懂一些孩子,真正从心出发,而不是从外界、物质世界出发,以控制的手法来帮助孩子,而是懂人性,从爱出发,把他设计各种的时间用在陪伴孩子,理解孩子,并与孩子共同设计马继业的人生。也许最终,孩子并非他想的管理和继承他的家业,但是孩子一定可以成为卓越的自己。搞不好,孩子就成了田径场上的世界冠军。
时代在变,父母必须变了。人类在物质极大丰富的AI时代,还采用动辄饿肚子的农耕时代生存策略,显然是过时的,是会被淘汰的。
这个年代,又有多少父母努力的,拼命的,毫无保留的把自己的孩子给养废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