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河》、《尘寰》、《如墟》三部曲已全部发布完毕,《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也来到了它的尽头。
之前每篇文章发布后,都会出一期自问自答的作者访谈录,说一些俏皮话,而本次我不再想要做成这种形式,一是已经过了说俏皮话的年纪,二是在最后的最后,想说的话也并非很多。
在我2018年7月15日发布在豆瓣上的《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作者访谈录》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这样的:
最后一个问题,众所周知写作风格往往和人生阶段有很大关系,那么接下来,《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会因为你到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而终止创作吗?
我当时是这样回答的:
只要这个系列还有读者,我就不会停下创作。实际上最后的读者往往是自己。与其说会不会终止,不如说还能不能写出来。不过我还是持乐观态度的。
那么在这里我想再次就这个问题做出回答:我已经不再是年少的我了。
三部曲的第一部《河》完稿于2021.08.14,第二部《尘寰》完稿于2022.12.01,因此按照一年写一部的惯性,在23年8月我就开始构思酝酿这部《如墟》,并且形成了大纲和准备稿,然而迟迟没有落笔。最大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对剧情框架的不充实感到不满意,第二则是对我的写作状态感到不满,所以我就一拖再拖,其实本来大概率会无限期拖下去最后无疾而终,因为我自认为再也写不出之前那么好的文字了,但这也正是我想在这篇跋中强调的:尽管我的写作状态有各种各样的不完满,尽管剧情框架不免有些失衡,但我还是决定振奋精神把这篇不完满的小说写完,把这个系列画上一个迟来的句号。而现在我终于能说出这句迟来的再见。
再见了,所有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
最重要的、最想说的一点说完了,再来补充一些其他的。
首先在剧情上,想补充两点在《如墟》中没有直接点名的事。第一件是有鹤的日记内容,其实我在准备稿中为一苇和有鹤设计的比较完整的故事和时间线,只是没有写明,有些事也无需写明。第二件就是小说结尾“芍”在藏城接了一个送快递的电话,那个实际上是有鹤去世前寄来的她来宿溪时的拉杆箱,里面有那件她一直穿的风衣,和那瓶汤力还给有鹤的香水。这些都没有直接点出的剧情,我希望能够为小说增添一些悬念和独特魅力。
23年8月我形成了一个准备稿准备动笔,结果失败了,此后我虽然一直没有为这篇小说写下一个字,但我一直都在思考和积累素材,一有灵感就翻出准备稿记上,尽管最终小说没有全部用到,但也是为小说的素材做了积累和补充。《如墟》截稿之后,我打开我的准备稿一看,光准备稿本身就有5870字。
《如墟》的完成,既是《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系列的完结,也是我生涯中创作经历的完结,至此,我的三个主要创作内容也就都告一段落了,我想在此做一个简要总结,按照创作时序来说,第一部分是我的大学回忆录《四六笙诗》,一共六个章节10w字,以回忆性散文的体裁记述了大学四年的全貌,发布在了豆瓣上;第二部分是我的高中回忆录《舞象稗史》,一共20篇小文章共4w字,是一篇篇比较独立的回忆性散文;第三部分就是《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而其中主体部分便是《河》、《尘寰》、《如墟》三部曲,共10w字。
前两部分算是纪实文学,后一部分是小说,到此也算是都落下帷幕了。《舞象稗史》和《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都已经校对整理完毕,可能后续有时间会把《四六笙诗》也校对整理再发布一下,这是后话了。
在整理发布《河》这一章节的时候发生一个小插曲,有人想在读这篇小说之前让我先总结一下我想表达的主旨,这可把我为难坏了,它只是三部曲的第一部,就像问一幅画了三分之一版面的油画这幅画想表达什么一样难以回答。尽管它也单独成一个故事,尽管它也一定表达了一些零碎的观点,但我仍然无论如何都无法直面回答这个问题。直接说我无法回答吧,又显得对一个准备阅读我的小说的朋友太不礼貌,于是我便写了《当我谈论小说时,我谈些什么》这篇随笔也发布在简书上,作为我的回答。
尽管在这里我仍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可以说一些更私人的事了,我的小说创作无疑受到村上春树早期作品的极大影响,甚至《且听风吟》这部小说就直截了当地出现在了《如墟》的结尾。之前麦当劳在中国的官方名称改为“金拱门”的时候,我还为此创作了小品小说《袭击金拱门》,如果读过村上春树《袭击面包店》的朋友一直会会心一笑。而《如墟》中去疗养院探视的情节,想必熟读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的朋友一定会联想到主人公渡边彻去“阿美寮”探望直子的剧情。
另外小说中也不乏存在主义(加缪)和荒诞派(贝克特)的影子,而更深层次的也许是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因此尽管我还是无法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实际上我也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我表达的就是我本身,我的阅读经历、我的学习经历、我的生活工作经历、我看待世界的观念,组成我的一切都是我试图表达的对象,而村上春树给了我一把尺,告诉我丈量这个世界需要一个尺度,因此我又将我自己的现实解构虚构,最终酿为一部小说。
另外的一个感触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阅读新小说和创作小说的兴趣都逐渐消退,这里特意加了“新”字,反倒是再读一些读过的名篇,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更为舒服一些。所以至于小说创作可能到此也要进入无限期休眠了吧。真的是再见了,所有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
不过从小学写古体诗、初中写现代诗,到高中写日记写随笔,再到大学写随笔写小说,写作作为我对抗虚无,寻找意义的武器倒是从来没有变过,其实这才是我创作《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系列小说的本心,所以只要我还活着,总归是要写点什么的,说不定将来的某个契机,还会让我重新继续创作小说,也许会在将来的小说中和《纯洁浪漫的年少遐想》系列遥想呼应也说不定。
毕竟再见,是为了再次相见而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