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我还年幼,家住在宜城市穷的最出名的地方---王集镇的一个农村。那个时候摩托车还是个很稀罕的东西,更不要说汽车了。有时看见一辆汽车经过,我们一群小孩都要追好远,还要目送它直到消失。每次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其它村走亲戚,自行车就成了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时隔太久,当时的一些细节都很模糊了,只有几样还记忆犹新,二八大杠、碎石路面还有一根木棍,为什么呢?因为当时都是爸爸骑着老式的二八自行车,我坐在前面的大杠上,随着碎石路面的起伏上上下下,一路颠簸,经过一个个村庄到达亲戚家。而当时农村基本都是土路,遇到下雨就泥泞不堪,骑着骑着,自行车就不动了。这时,木棍就起作用了,要把塞进车轮和挡泥板之间的泥土清理掉。有时,三四里的路都要清理好几遍。有时路实在太差了,只好推着或扛着走,不知道是人骑车还是车骑人。即使这样,我的梦想就是长大了一定要买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那时候,到宜城城区赶集是令我们小孩最兴奋的事之一。天没亮就起来了,催着大人赶快出发。到城区唯一的“自动化”交通工具是公交。漫长的等待使兴奋变成了焦虑,直到人上的勉强能关上车门的时候,才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出发了。咣当响的车身加上坑洼不平的柏油路成了最好的催眠曲,一个小时的跋涉,让我从来不知道车窗外有何物。
十年前,我离开家去外地上大学。偶尔在放假的时候回来。到了这个时候,摩托车已经相当普及,公交也很方便,就连私家车也慢慢开始多了起来。由于国家“村村通”的实施,走亲访友也不是那么艰难的事了。骑着摩托车行驶在乡村水泥路上,即使寒冷的冬天,心里也感觉暖洋洋的。自行车再也不是我的梦想了。去宜城市区,坐在不在咣当响的公交车上或摩托车后面,行驶在平坦的道路上,曾经自行车的颠簸起伏和公交的酣睡变成了不断后掠的沿途风景。十年间,城区的道路也变得宽敞明亮,绿树成荫了。
五年前,我回到王集镇,成为一名光荣的乡村老师。工作之余,我骑着我心爱的雅迪牌的“小毛驴”,走遍了王集镇大大小小的村庄,走过了长长短短的道路。在我的眼里,有着绵绵不断的宽阔平整的路面,有着青翠欲滴的香樟树并列两旁,有着夜幕降临时照亮前路的一盏盏路灯。路上连摩托车都很少了,汽车、电动车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路边广场上,有着新春佳节时一张张幸福的笑脸,有着孤寡老人受到慰问时一张张欣慰的笑脸,有着莘莘学子专注求知时一张张纯净的笑脸,还有着村民在翩翩起舞时一张张快乐的笑脸。每当我开车行驶在宽敞整洁的王万路上,行驶在焕然一新的宜城大桥上,行驶在四通八达的麻竹高速上,看着日渐雄伟的宜城二桥,我都在想这切变化的都是因为什么?于是我又重新回忆起这些年留下的痕迹。慢慢的我发现,除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有一些我一开始未曾注意的身影,他们奔波在项目建设工地,他们奔波在宜城建设现场,他们奔波在田间地头之中,他们奔波在为群众排忧解难解难的路上。他们孺子牛的精神深刻感染了我,我立志向他们学习,为宜城的发展添砖加瓦,做时代的追梦人!
2020年,我有幸到龙头街道办事处工作,成了一名基层公务员。如今,我和我的同事们每天都扎根在龙头办事处这片土地上,或是为城区道路改造出力,或是为宜城二桥的建设项目征地,又或为即将进行的高铁项目服务······我更加明白了,交通硬件和交通工具的变化,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必然。虽然每天我们都回家很晚,但是我们一点都不感到孤单,因为宜城大道上一排排整齐明亮的路灯像一个个战士一样为我们保驾护航!
在我们家乡日新月异的背后,其实都是许许多多普通党员干部们习以为常的平凡工作,都是连我们自己都不曾在意的默默付出。没有波澜壮阔,没有丰功伟绩。对于我们许许多多的普通党员干部而言,可能不习惯说什么豪言壮语,可是总有那么一股朴素而执着的念头,指引着我们。正因为这许许多多的普通党员干部用点点滴滴的踏实苦干,才有了今天楚都宜城的新变化,才有了今天祖国的新气象。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成就属于过去,而未来等待我们去开创,正期待着我们每一名普通党员干部新的出发。让我们坐上新时代的高铁上努力前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