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已经在三十而立的年龄上,对很多事情却刚开始开窍,然而,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我后知后觉,现在开始享受也挺美的。
最近一直在记录对自我行为的察觉和思考。
01
在刷题过程中,遇到一道题目不会做,这个是什么意思,好像不太明白;这个又是什么意思,好像是这个意思。好头疼,为什么这些单词都长得这么像,算了,我随便选一个吧。这道题目结束,看下一道题。反正还有好多道题目,别的题目上拿分吧。
02
领导说的这个专业术语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这么说?说了之后我要做什么?哎呦,怎么这么多事呢,先要弄懂,弄懂后还要执行,好花时间。这是我份内的事情吗?不是哎,算了,不管了,让他自己操心吧。
我可能天生不适合做这项工作,算了算了。
03
哇,她的文章好好啊,哇,她的穿着看着好舒服啊。我好羡慕他们能做到这些啊,我什么时候能做到呢?也许人家天生有才,人家从小受到相当的家庭教育和熏陶。我既没有这个天赋,也没有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环境。我好差劲啊。
04
记得大学时,有个大学同学对我的英语口语嗤之以鼻,对我说出的英语单词哈哈大笑。从那之后,我再也不敢开口说英语了。因为害怕被嘲笑。直到今天,我记忆犹新。
05
要参加第一次沙龙发言,准备了许久的稿子,翻来覆去地改了。快开始的前一天,想随便找个理由放弃。但是理智告诉自己必须去做,于是硬着头皮上了。开始前的半个小时,我实在受不了这种煎熬,和主办方说我要提前发言了,太煎熬了。主办方不同意,说按规则来。于是我又把稿子过了一遍。
以上5个故事为我的亲身经历。
后来,我慢慢发现上面的痛苦经历都是有解的。
01-1
跟着老师一步步往下解题时,我发觉我是有思路的,能调动身体各个细胞和所有记忆的。对一些模棱两可的题目也解出答案来。我很好奇,问自己为什么?也许是对自我的肯定,也许是思路对上路了。这个事情的正确解法是,积极思考,遇到不会的很正常,找出不会的源头,然后记录解决就可以了。
02-1
领导说的这件事涉及了什么相关知识点?那几本书里会有答案?法律依据是什么?能不能问律师问到答案?可行性方案是什么?对我来说,这是不是我的盲区?这件事对我来说有什么可取之处,我能从中学到什么?即使不会,能不能学会,学会需要花多少时间?
03-1
文章是不是一笔一笔写出来的?穿着搭配是不是一件一件试出来的?人家花了多少时间在这些事情上面,而你又花了多少时间?这就是一种技能和持之以恒的态度,你去坚持了吗?
04-1
语言真的是是一件很难的事吗,那你不照样学会了普通话口语吗,而且被别人称赞不错嘛?怎么英语口语不行了?有没有解决方法呢?于是找出英语口语书,一一对照练习起来。终于敢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不足。
05-1
沙龙发言完毕之后,我如释重负,心里的一块石头落地。虽然在发言过程中双腿都在抖动。但是这之后呢,我知道了我的不足,文字上,说话语速上等等,我有动力和方法去改变。
为什么我会有这些思维模式?
习惯于自我否定,或者说信心缺失,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我只想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并以此来维持自己的自信。面子丢了,很难受。
后来为什么有改变了?
李笑来老师说过,长期以来挡住你前进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你居然以为你一上来就能做得很好。
刚开始时,我们必须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张德芬在《遇见未知的自己》中说,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我以前只是知道这句话,却不理解这句话。现在慢慢开始理解。
也许是一些实在的行动让我的想法有了改变。
那些解题的无能为力,知识的缺乏,发言的没有经验,别人拥有而自己没有的优点,别人的嘲笑,都是别人强加给我身上的观点,都是我身外之事物,却不是真实的我。
这些别人的要求,不是用来衡量我的。我就是我,我就是独立的个体。
真正的爱、发自内心而不依赖于身外之物的喜悦、心灵的平静宁和,不是别人说了算的,要自己来肯定。
自己才是自我世界的主宰,而不是外在的、他人的评价和要求。
我羡慕那些从一开始就接纳自己的人,他们自信、平和,他们一定是受到良好教育而有天赋的人,而我没有。STOP。我居然一开始就希望我的家庭是那样的,我首先必须接受,我的家庭就是普通的父母,同时我没有与生俱来的自信,然后把注意力放在改变和执行上面。我要接受,我是笨拙的,我开始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继续优化,对缺点进行改进,待缺点变成优点后,持续优化执行。这是我要做的事情,除此之外,都是别人的事情。
接纳自己,才是新生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