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花烛是历史悠久的汉族民俗工艺品。在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点花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花烛”通常由龙、凤和花等图案组成,代表着龙凤呈祥的美好祝愿。因此,这种专门为婚礼使用的“花烛”被成为“龙凤花烛”。嘉兴龙凤花烛制作技艺,自清光绪末年由程寿琪始创,直接传于其孙女程国华,至今已百余年。由于他独创的花烛色彩鲜艳,适用于喜庆场合,因而受到人们的欢迎。
在开始这篇选题前,我有问同事一个问题“你们见过龙凤花烛吗?”得到的回答基本上是“听说过,但是没有见到过。”
我们都知道,在中国传统婚嫁习俗中,点花烛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如今,有些地区还保留这样的做法,只不过现在的花烛不再是当初的样式,而是用简易的红烛来替代。
我国古代新婚之夜,人们信奉点上一对红烛到天明,烛芯剪了一遍又一遍,祈望夫妻之情长长久久。也就是这一对红烛,点燃了新人对于幸福生活的憧憬。
嘉兴龙凤花烛诞生于嘉兴市新塍镇,土生土长的新塍人应该都知晓,以前新塍观音桥一代有一家店铺,叫“龙翔花烛店”。其创始人程寿琪是曹海荣的外曾祖父。19到20世纪初,龙翔花烛店荣极一时,嘉兴周边地区苏州、上海、湖州等地慕名前来求购的人络绎不绝,这还包括当时上海赫赫有名的大亨黄金荣。
(创始人程寿琪)
程寿琪创始了龙凤花烛后,后续又创作了寿烛、年烛。当年黄金荣就是特地派遣人前来订购寿烛,那对特大号蜡烛上的福、禄、寿(三星高照),八仙过海都是特地开模制作的。
龙凤花烛传到曹海荣父亲曹时豪的时候一度火爆,曹海荣说“因为生意很好,每天都要做到半夜,订的人多的时候要提前一个月就来打招呼。”为了拓宽销路、节约时间成本,他父亲又开展了批发销售,这也是在程寿琪时代没有过的。他还告诉我们,至今家里都保存着很完整的几套连环画,那都是给来店里拿花烛的顾客打发时间看的。
拍摄间隙,我们有幸得到嘉兴学院郭友南老师的支持。郭老师为曹海荣家多年好友,在这之前,还特地写了一本书叫《维系理想》,里面详尽介绍了龙凤花烛的制作技艺和龙翔花烛店的故事。
拍摄转点的路上,一路和曹海荣聊着,他同我父亲一般年纪,但是头发已经多半花白了。“我的祖上是大户人家,我的外曾祖母是官宦家小姐,出生书香门第。所以那个时候家境是非常殷实的,光光陪嫁的嫁妆就可想而知。”可就在去年,他迫不得已卖掉了祖上传下来的几件老家具,这么做就是为了凑钱给儿子买婚房。我们无不感觉这是在割肉,曾经陪伴过四代人的物件,少一件也就再也没有了。
这时,你也许会想“几代人都是做花烛的,就没有一点家底吗?”
80年代末,自打曹海荣父亲生病过世后,龙翔花烛店没坚持多久就关门了。几年后曹海荣把母亲程国华接到嘉兴市区一起生活。搬来城区后,基本上没有人知道程氏家族有这门手艺了。慢慢的,龙凤花烛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与其说是曹时豪的过世结束了龙凤花烛的时代,其实更多的导致原因我们都清楚,因为时代的更迭促使多元化文化的产生,我们变得不再需要它了。
拍摄当天,我们才得知曹海荣的母亲在12月份过世了。程国华在世的时候,师徒弟是有,但正文八经跟着一起做的就没有了,曹海荣就是唯一的传人。
如今,基本没有人来买龙凤花烛了。“你要靠这个,现在是没有办法生存的。”曹海荣无奈中透露出的淡定,让我们很意外。也许踏出新塍镇的那一刻起,他就接受现实了。
如今,曹海荣的主业是嘉兴一派出所的协勤人员,一天工作24小时,做一休一。能够做花烛的时间也不多,外加几十年如一日拿着一份微薄的薪水,所以经济上面也有一些困难。
龙凤花烛制作周期长,又不易运输和保存,难得有人寻来想要定一对,却是想用来收藏的,但是这门手艺目前的生产条件根本无法永久保存。“因为这个技艺,你不能靠它生活,那你小青年学来有什么用,现在都是市场经济,你又没有这个销路。你要靠它生活的,那肯定不行的。”
临走的时候,我们去了趟南湖区文化馆,馆里还保存着曹海荣母亲当年做的两对花烛。文化馆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拍完这次后,这两对就要处理掉了。已经展了近两年时间的蜡烛,蜡身都融化变形,上面的装饰也毁得差不多了。
我们也不知道龙凤花烛能够撑到何时。
当年从龙翔花烛店进进出出的人们,带着一份美好的祝福,如今他们都生活在哪里?生活得又如何?是否还记得当年自己做过的那对龙凤花烛呢?随着传统婚礼和民俗文化的淡去,这些我们都不会知道了。
蜡烛燃得再旺,终究会熄灭。但无论如何,它赋予我们的美好愿景一直持续至今,我们也真诚希望龙凤花烛能够走好后面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