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孔子“护短”说开去

在孔子的众多得意门生中,有一名叫作子夏的学生,他学识渊博,是“孔门十哲”之一,但他有个人尽皆知的缺点——吝惜财物。作为子夏的老师,孔子也深知子夏的这一毛病。
有一天,孔子带着其他弟子外出,恰巧遇上了一阵大雨。众人都没有带雨具,一名弟子便对孔子说道:“我记得子夏的家就在这附近,我们去问他借把伞吧!”没想到,孔子却连忙摆了摆手,说:“不,不用去找他。”
那名弟子感到很奇怪,作为老师,向自己的学生借一把伞有什么大不了的呢?孔子解释道:“子夏爱财,如果我现在去向子夏借伞,即使他心里不愿意,但看在我是他老师的情面上,也会勉强把伞借给我。这样我不就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他的身上了吗?”弟子这才知道孔子的用心,于是没去找子夏,一行人冒着雨回去了。
到了晋朝时期,“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在书中读到了这个故事,对孔子的做法很不认同。他认为孔子不向子夏借伞,是在维护、原谅子夏的短处(“护其短也”)。之后,人们便用“护短”来形容维护自己或者与自己有关的人的短处。

在“纠正缺点”成为教育常态的今天,孔子不向子夏借伞的故事犹如一颗温润的珍珠,愈发折射出独特的光芒。当我们习惯性地拿起“纠错”的标尺丈量他人时,孔子的“护短”之举,实则是一场关于尊重与共情的深刻启示。

一、看见缺点,更看见人:教育的前提是尊重个体本性

子夏“吝惜财物”的缺点,在孔子眼中并非需要即刻打磨掉的毛刺。子夏的“吝”,或许源于他对财物的价值认知,或许是其性格的一部分。孔子没有将这一缺点视为必须拔除的“毒草”,而是首先将子夏当作一个有独立意志、独特性情的人去尊重。

而在现代教育场景中,我们常常陷入“完美人格”的执念。孩子胆小,便强迫他在众人面前演讲;学生内向,便指责他不合群;员工谨慎,便批评他缺乏魄力……我们急于用统一的标准裁剪个性,却忘了教育的起点是“看见人”,而非“改造缺点”。就像园丁不会强行扭转树木的生长方向,真正的教育者应先学会接纳个体的差异性,在尊重的土壤里,才能让教育的养分真正渗透进心灵。

二、“护短”并非纵容,是共情式引导的艺术

孔子不借伞,绝非是对其子夏缺点的纵容,而是一种基于共情的智慧引导。他明白,若强行让子夏借出雨伞,便是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他,既会让子夏陷入违背本性的尴尬,也会让师生间的信任产生裂痕。这种“护短”,恰是对他人尊严的维护。

反观当下,多少“纠错”以爱的名义变成了伤害。父母斥责孩子“不够大方”,却未体谅他对心爱玩具的珍视;老师批评学生“过于较真”,却忽略他对规则的敬畏;领导指责员工“不懂变通”,却无视他对原则的坚守。真正的引导,应如孔子般,站在对方的立场考量,用理解代替指责,用启发代替强迫。

在这个急于求成的时代,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学学孔子的“护短”智慧:看见个体的独特,尊重人性的本真。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让优点散发光芒,比揪住缺点不放更有利于人的成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相传,某日孔子欲出门,天空突然下起雨来,而孔子又没带伞,于是有人向孔子建议说“子夏有伞”。孔子则说:“不可以向子夏...
    楚风乡韵阅读 4,218评论 0 1
  • 文/赵元波 子夏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但有一个人人皆知的缺点:吝啬,从来不愿意把自己...
    赵元波阅读 2,994评论 0 0
  • 相传有一次,孔子和弟子们外出时遇上大雨。 一位弟子说:“子夏家离这儿不远,我们去借把伞吧。” 子夏也是孔子的学生,...
    鲨鱼辣椒粉阅读 5,046评论 0 29
  • 自汉武帝刘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明主流学术已根深蒂固,时至今日,依旧潜移默化影响普通大众。仁、义...
    王韩明月阅读 4,326评论 0 0
  • 在平时的生活中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应该怎么处理?是尖锐的提出错误,给予批评,还是遮遮掩掩孩子的错误,一味的护短呢?毫不...
    潘言数语阅读 3,677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