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原生家庭,就像和一个分分合合好多年的“前男友”,剪不断理还乱,于是在21岁那一年,我终于死缠烂打申请到北美的学校,逃离了家庭的羁绊。
在异国他乡的我,读书,做论文,毕业。
工作,从新人变成熟练工,开始职业倦怠期。
“我是谁?我为什么在这里?我在做什么?我在做的这一切,是我真的想做的吗?我可以在工作中寻找到快乐吗?”
于是,我参加了一个职业发展的工作坊,“蜕变”,开始了认识自己的旅程。工作坊第二周的作业,第一道题赫然写着:
“回顾你从童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描述让你至今印象深刻的二十件事情。”
我童年的记忆,大多是长大以后听父母复述的。于是在这次作业中,我要求自己只记录下我自己的回忆,而不是被大人们津津乐道反复讲述的那些故事。结果这成为我当时最困难的一次作业。因为大学毕业和家里关系拧巴的我,无力面对童年的回忆,就把它们统统收进一个小箱子,在头脑里上了锁。
可要想挖掘自己的优势所在,就要尝试解锁童年的回忆。于是我在一周的时间里,吃饭在想,睡觉在想,坐班车昏昏欲睡的时候想起来,就一个激灵掏出手机记录。一周结束,我的作业里,20条都是童年种种“小凄惨”。钢琴没弹好被关卫生间反省,考试成绩不好被罚不许吃饭,爸爸和妈妈吵架,姥姥在小屋晒着太阳叹气,和妈妈诉说青春期的烦恼号啕大哭,结果妈妈默默关上门走了,等等。
我第一个反应是,我不相信。即使我和童年的关系不好,我依然清楚地知道,我的童年不仅有悲伤的,负面的事情,也应该有很多温暖的回忆。然而无论我怎样努力,都想不起一件跟家里有关的不那么负面的回忆。
适逢当时,我十余年没见的发小芒芒来休斯顿开会,住在我家里。童年的朋友像是一面镜子,又像是时光胶囊,留住了那时的自己。她帮我想起一些我完全没有记忆的事,并留下一句话,“菁菁,别瞎想,你爸妈非常非常爱你,他们只是又笨又傻又不会表达”。
那时我正在读《被讨厌的勇气》,里面有一句话我很受用:
“决定我们的并不是经验本身,而是我们赋予经验的意义。”
既然不能改变童年,不如在童年中寻找我经验的意义。
由于童年缺少父母的陪伴,又是独生子女,于是我常常一个人在院子里和其他小朋友一起“野”。到了吃饭的时间,常常被小伙伴带回家里。于是童年的我,吃“百家饭”长大。我清楚地记得哪个小朋友的爷爷会做无锡小排,谁的妈妈做的糖醋带鱼拌米饭最好吃,更知道那个爷爷奶奶家的儿子会在暑假从美国回来探亲,带着金光闪闪的费列罗巧克力。这些都是我童年中的温暖笔触。不仅如此,我也和很多爷爷奶奶相谈甚欢,成了忘年交。而长大后的我,也和长辈往往比和同龄人交流得更顺畅。学会了从老人家的角度看成长的烦恼,往往能更云淡风轻,这也是我巨大的财富。
---久豆麻袋!难道这些不是美好吗?原来,我不是不记得童年的美好,只是不记得和父母相关的美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