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初来简书时, 是为了分享自己的成长经验,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帮助更多需要的人,使他们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但我无法确保自己提供的帮助是否有效。我开始只想去记录自己的成长,其它顺其自然。
第一次参加“高考”
2017年我因高考失利,没能达到自己的目标,高考分数距一本线差八分。虽然很难过,我还是认真填了志愿,结果被录取到一所学校的中外合作专业(也因自己太贪心,想上一个一本学校),因为学费太高,家里人想让我复读。我并没有对家人的埋怨,自己本来就对自己的高考成绩不满意,这样刚好给了我一个重新来过的机会。
当我下定决心去复读的时候,我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反思自己失败的原因。第一、用时间衡量努力,仅仅是求心理安慰。高中的时候自己的成绩不是很突出,在班里属于中上等,按平常考试来说,考一本学校是没问题。然而在高三那段时间,我生怕自己考不好,后半学期基本12点之后睡、5点左右起,我尽可能的节省时间去看书刷题,而不知道总结反思。整天把自己搞的很疲惫,明显感到自己的记忆力下降,精神恍惚,心情也不太好,学习效率很低,自己的模考成绩却没有提高多少。
第二、盲目跟同学比刷题和学习时长。那段时间真的感觉同学都是“刀枪不入”,大家利用一切时间去刷题(主要是理综)。每次听到那些学霸讨论自己买了什么资料又刷了什么题,自己就又慌起来了,觉得他们刷的题型会考,自己不做一定考不好。自己的学习完全没有计划性,只是看别人做很多也比着做,结果是自己不会做的题还是不会做。
第三、即便自己做了很多,还是很担心。自己一直不够自信,更准确的说是自卑。临近高考老师都说,现在大家最重要的是把心态调整好,大家的成绩基本都定型了,结果怎样就要看自己的考场发挥了。我那时并不这么认为,心想多学一点是一点,继续刷题,因粗心导致计算错误或忘记单位,我就开始非常担心高考时也会这样,整天处在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之中。到考场时,我十分紧张,加上自己失眠没休息好,结果虽然看似出乎意料,但想想又都在情理之中。
从第一次高考得到的教训:
(一)不要以牺牲睡眠时间为代价,去增加学习的时长。可能大家普遍认可高考生熬夜刷题,觉得那些考“清北”的人,都是睡眠时间很少的。对于考名校的人,跟学习方法、个人态度等各方面因素有关。我只想谈论我这个一般人的看法。休息不好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学习状态,听课效率。你省下来的睡觉时间,无形之中都被你白白浪费了。
(二)不要跟别人比刷了多少题,而要知道自己不会的是什么。刷的题多不一定见的题型多,你可能只是在不断地刷熟练度,你会的更熟练了,不会的还是不会,结果并不会有明显提升。只有花时间去想自己不会的是什么,针对性练习才能更好地提高。
那年暑假我读了俞敏洪的一本书《愿你的青春不负梦想》(读书的具体原因记不清了),我了解到俞敏洪和马云都曾经参加过三次高考。这些让我慢慢找到了复读的勇气。
第二次参加高考
2018年参加高考,我仍然没有考好,主要是自己的数学考砸了。虽然上了一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双非大学,没能考到自己的目标院校。吸取第一次高考的教训,我每天的作息基本都很规律,成绩基本都在班级前十(一班70多人),也进过班级前三。然而临近高考,我十分焦灼,晚自习前练习英语听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对答案发现很多错误,就开始担心高考出现这种现象。同时我又陷入另一个误区,我一直物理成绩不好,我就想着把前些年的高考卷和自己做的模考卷找出来,把出现频率高的题做做,希望自己能考的更好一些。然而,真正到了高考考场,考理综的时候发现,物理的题考的很新(至少没在我总结的题中出现)。因此,不能只刷考频高的题型,而要把考纲涉及的问题搞懂。
从两次高考中得到的教训:
(一)做题一定要回归课本原理与概念。刷题不是为了刷题,而是为了巩固学习的知识点,题是刷不完的,但考点是有限的。最后自己总结物理题的时候就是没能弄懂知识点,无法活用,题目形式一变就不知道从何下手了。而大家应该都清楚考高考是不会出原题的。
(二)心态很重要、心态很重要、心态很重要!!!两次高考我都因心态不好、担心、害怕、焦虑……而使自己没能发挥好。当你付出的足够多,就不要胡思乱想,你的担心是无用的。所谓:“尽人事听天命。”这些好像大家都懂,但能不能做到就因人而异了。生活其实也是这样,很多道理大家都懂,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从大学看高考
当我再次回忆起自己的高考,我想一切皆有因果。当考差的时候,试图用“发挥失常”来掩饰种下的“因”,让自己在面对别人的询问时,能得到一些同情或安慰。然而,现在想高考不仅考你掌握的知识,还考验你的心态,临场发挥能力等等,如此种种,构成你的结果。就像我第二年参加高考,虽然知识掌握尚可,但其他方面并没有太多改变。
此外,我相信学习是有方法的,我之前是付出了足够多的时间,但是真正有效的又有多少呢?学习方法这种东西,是我上大学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不管曾经经历了什么,不管结果如何,每一步都有每一步的意义,这些都促进了我的成长。虽有不甘,但不曾后悔,因为每一步都认真走过,只是当时悟性没能跟上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