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回来,高高兴兴地弄水给女儿(3岁2个月)洗澡。
按照常规的步骤,洗头、擦头,然后坐到澡盆里。一路我们有说有笑,她嘴巴也没停地开始创造:灯灯爷爷、桶桶外婆、水水奶奶、龙头爸爸、毛巾外婆、勺子爸爸.....把身边的人都数了个遍。
一个欢乐的洗澡场面,然而
孩儿脸,六月天,说变就变无预兆没商量。
我按了一点沐浴露涂在她身上,她回头看是我按,而不是她自己按出泡沫,马上带着哭腔万分着急地说:不,不,不要。声调直线上升。
我意识到她要自己按沐浴露,然后拿给她按,结果被她粗鲁地推开,然后开始尖叫,哭,从洗澡盆站起来,满身的泡沫,抱着我,狂哭。
我赶紧回应她:噢,是妈妈帮宝宝按的,我在帮忙前应该询问宝宝的意见。
可能说到了她心底的话,哭得更厉害。
其实,作为母亲,纵使我觉得这并不是大不了的事情。但是,看见情绪失控,嚎啕大哭的孩子,心理还是有点受不了,第一想法就是“你赶紧停下来,这有什么好哭的。”
虽然这么想,但是我知道不能和一个不讲道理的孩子讲啥道理。
我马上调整自己的思维,跟自己说,当这是一次契机给孩子处理情绪吧,孩子需要我,我有责任引导她处理情绪。
我拿了一条毛巾帮她披上(给她保暖),然后开始说服她让我把她身上的沐浴露冲洗干净。
失控的孩子,是不讲理的,这时候,需要做的,是先处理情绪。处理情绪的最佳办法是,共情,帮助她认识情绪,接纳情绪。
我抱着她,说:妈妈知道宝宝现在很不开心,妈妈抱抱你。
她本来抱着我的手一把推开我,哭着闹:不要不要,不要抱不要洗。
看着她的反斗样,突然觉得很想笑,接着说:妈妈没经过宝宝同意,按了沐浴露,妈妈不对。
“妈妈不对,不要洗了。”用手指着沐浴露说。
妈妈安慰一下伤心的宝宝。然后我尝试抱抱她。
她马上自己抱过来,哭得稀里哗啦。
我轻轻拍着她的背(让本体感觉的输入,试图帮她慢慢舒缓情绪)。
哭了大概一分钟,她停止了哭泣,松开抱我,一本正经地说:妈妈不对,我不要洗了,外婆洗。
这个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着急的,天气虽不冷,可是光着身子,容易感冒。我也知道,满身沐浴露也不可能不洗干净。
我开始切入我的目标:不洗可以的,可是宝宝身上全部都是泡泡,不洗干净会痒痒的噢。不要不要,马上又陷入哭泣,一边抱过来一遍摇手,但是程度比之前起码降了一半。
我继续坚持重复上述做法,共情她的情绪。
等她缓和下来,我继续切入目标:那妈妈拿宝宝的气球毛巾沾一点水把身子擦干可以吗?
她点点头,然后我拿毛巾沾了点水,擦着她身上的泡沫。
哇,好多泡,擦不干净,妈妈用勺子勺水给你淋干净,十勺,宝宝数好吗?
妈妈数。
好,我一勺勺地帮她充水,且大声数。
终于,完成了洗澡的流程。数玩,发现她情绪已经基本恢复了。
一场突如其来的大战又宣告结束,我知道,一会穿衣服吹头发,因为还没完全平复心情的她,估计会继续找茬发起,为穿哪一件又来一波。但是,我已经准备好了。
孩子的哭闹,大多是表达不满或需求得不到满足或事哪里不舒服了,妈妈们大可把这个时机作为引导孩子了解情绪、处理情绪的一个好机会。这也是情商教育的基本。
为人父母路上,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