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瓦尔 · 赫拉利在《今日简史》的开篇即彰明:“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这无疑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高明识度。
关键问题是,如何在“信息爆炸”中发现“清晰的见解”?让“清晰的见解”成为自己发展的“一种力量”,则是更为关键要害的问题。两者相较,“发现”是为首要。
显然,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问题就呈现了。正所谓“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这其中的“比较”,在其本质高度上就是批判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能力。
如今,“批判性思维课程”已为国内一流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选项,市面上也颇多批判性思维的著作在畅销,但何以真正形成个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并批判性思维作风呢?我以为,百年南开的创始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的“批评论”是为一种切近切身的参鉴。
“要批评,等做出些事来了再批评,要批评,先批评自己。”这是张伯苓先生“因果论”的一个“批评观”。
批评,总是因事因人的批评,没有无缘无故的批评。这是最为一般的常识。所以,张伯苓先生强调“要批评,等做出些事来了再批评”。这完全是“因果原理”的批评哲学。然而,事做出来了,人把事项做完了,该何以批评呢?就事论事,是一种直观批评,显然不大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属性;论事不论人,是为“不得罪人”的批评,该是具有“机械唯物论”的性质,不好说是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当是事与人辩证统一的批评。事在人为,怎能把事与人割裂开来?人的能力处于怎样的水平,事情就会做向或做到怎样的水平。所以,人与事相统一的批评,最当是“能力论”的批判性思维——是能力下降或停滞水平的人之做事,还是能力上升或发展水平的人之做事,如若前者则该鞭策与帮助,如若后者则需激励与赞誉,以至物质与精神并举的奖励。于此之中,批判性思维的标准则是人之成长与发展的规律,与所做事项本来面目的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非此,则批评或批判性思维,是为个人好恶的主观主义片面,是不能让人心悦诚服的,更不可能推动、促进做人做事的协调向前向上发展。
“要批评,先批评自己。”张伯苓先生这个主张,无疑是道出了批评与批判性思维的的本真逻辑。批评,最在首先批评自己,这是批评之有力量、有作用的逻辑前提。唯有先做自我批评,才能获得批评他人的资格;唯有自己做人做事领先于他人,高水平于他人,才能形成诚服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父母都不爱读书,做不到终身学习,批评子女的学习会有怎样的效力是可想而知的。简言之,批评与批判性思维,是有其自身逻辑的,非为遵循其逻辑,批评无效,批判性思维亦无以形成。
张伯苓先生特别主张:“最要紧的批评是批评自己。”这“最要紧”是怎样的意味呢?其思想蕴藏何在?
我以为,最在“批评使人进步”中的“使自己进步”。客观的现实是,没有人会靠“批评他人”过日子,也没有人会完全依赖于“他人的批评”而成长与进步、提升与发展,批评性思维能力的形成、建设与发展,也更多是为自我批评而成就的。所以,“最要紧的批评是批评自己。”当然,如前所述,批评者之权威的建树,被批评者的心悦诚服,取决“自我批评”的高度、广度和深度,自是不待细言的。恰如医疗解剖以剔除肿瘤一样,批评越是深度解剖自己,那么,自己健康昂扬的机能就越是强健,批判性思维的发展机制,恰在于如此价值体系上。
扪心细思量,批评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生发,不就是这样的奥秘吗?
“闻过则喜者,岂喜其有过也,喜其得自知其过,而可以改之耳。”张伯苓先生这个“闻过则喜”的哲学箴言,可以为其“批评论”的逻辑核心。不是吗?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在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作风的建设上,没有这个“核心逻辑”,不是一切都成了“对牛弹琴”?
“闻过则喜”是什么?或者,最为重要的价值效力何在?我倒是以为,“可以改过”还在于其次,要害则是“豁达的胸怀”。人有了豁达的心理、大度的情怀,容纳批评又有何难?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则更是海纳百川的富养。试问,无论批评还是困难,何时能够恐怖或难倒心胸豁达的伟岸之人?
所以,批评与自我批评,批判性思维能力与作风的构建,最是在于一种人生情怀与境界——高举远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