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之间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深度学习的能力。今天借着李一诺在书中的文字,联系自己的工作,聊一聊自己的一些感悟。
第一,专注力。专注力是一切有效学习的底层能力。
孩子的专注力与生俱来。人本俱足——佛家对于人的本性也是如此认定。经常看见一个孩童蹲在蚂蚁窝前半天时间不动,眼睛随着蚂蚁的出出进进来来回回地转动,乐此不疲……大人们在干嘛?在不断破坏。有朋友家孩子抱怨:我妈妈就是光催着快走。他们一家去科技博物馆玩,孩子在“静电”装置处一次又一次地玩,眼瞅着时间过去了,眼瞅着还有那么多内容没看……家长的督促是不是很常见?李一诺有一个做法:每周至少有一天,每天至少一小时不做任何“安排”,孩子自己玩。家长们也试着去做:当孩子专注一件事情的时候,尽可能不去打扰。
丁师在《学习不是教出来》的一书中,也阐述了这个观点:孩子生来俱足,是大人们的“管教”一点点儿把他们的灵性消灭了。
第二,把学到的理论放在实践当中验证的能力。(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先说我们成年人。为什么读了很多书还是过不好你的人生——这句话熟悉吗?很多课程用这句话开启推销之旅。是的,道理都懂,生活还是一团糟,典型的理论和实际脱节。上一阵5.25聊到了爱自己的话题,我的一位朋友总太在乎老公的评价,男人说一点儿不好的话她就纠结好几天,虽然理论上喊着“我只负责我的人生”,但是还习惯性地硬生生把男人放在了显赫的位置。我们习惯说:不着急,慢慢来!若是在不断实践中也不断变化,倒是可以慢慢来;若是数十年如一日,只是喊着口号走着老路,试问:读书学习何用?
学生的学习也是如此。科学课有的家长觉得可有可无,自从我开始接触科学课,才知道生活中太多的常识,孩子们不去观察,更不用说思考了。比如夏季打开冰箱有“白气”,学生不知道——五年级的学生或许从没有亲自从冰箱里拿过东西。所以我很佩服那些愿意陪孩子玩的家长,所有的玩的经验和感知才是以后课堂思维链接的主阵地。
第三,教别人的能力。当我们能把一件事给别人讲明白的时候,才是真正地掌握了它。
前几年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从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开始的,现在的课堂更是强调了多样化的高效——传统的讲授虽然普遍存在,但是孩子们的课堂参与度已经非常大了。一种知识进入大脑,若是输出就有了自己的内容,所谓的内化就变成了外显,比起单纯在纸上写出来又增加了难度,而且听讲的对面小伙伴(家长)还有提问环节,没有真正的掌握不可能有应对的能力。
以前流行手织毛衣的年代,母亲对于什么花样记得扎扎实实,因为有不同的邻居们来请教、讨论,而我也能学会,一旦成品结束,下一次就又忘记。还有那些不识字的父母、那些兄弟姊妹之间,放学后的互相请教和争论,都是不自觉主动学习的良机。
第四,质疑的能力。
有质疑的能力,也是独立思考能力、分辨能力的基础。人云亦云的人,不会质疑。现在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扑面而来的信息不加质疑就全面接受,怎么承载?况且还有一些信息相左,比如健康养生,是动起来好还是静养好?比如一道题目的逻辑性,是死磕题目还是提出质疑?
家长给予孩子提出质疑的机会,也是培养孩子大胆表达的机会,也是为以后不受控制做好了保障——不会轻易被PUA,就会更容易建立属于自己的健康关系。
这本书中虽然是对孩子的养育,放在成人世界里,关于深度学习、专心做事的指导,都有很大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