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看李一诺的第二本书《笑得出来的养育》。孩子已经长大,为什么还要看这样的书?准备做奶奶?最近被问到这个问题,其实答案都是否定的,如果真有原因,就是想看看跟我不一个圈层的人,面对教育和养育,他们怎么做。
一个家庭的养育,先从游戏开始说,我能知道游戏的重要性。因为前几天我们几个同龄人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我们的童年——幸福的童年。
话题的引子也是李一诺的一个视频——学生们对于“你认为明天会比今天好吗?”的调查。小学生60%认为会,初中生40%认为会,而高中生仅有20%多认为会,也就是约3/4的高中生,对于明天没有太多美好的期待。这是一份调查了30~40万学生的数据。
我们当年是什么状态?
早上一睁眼就急急忙忙收拾去学校。有时候早饭都不吃,除了早饭不好吃,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早去早玩。踢毽子、跳绳、丢沙包……校园的场景就是:上课铃响跑进教室,下课铃响跑出教室。我们的游戏是有连续性的,比如分组踢毽子,上课铃响的时候,迅速在地上写下刚刚踢毽子的数量,下课接着这个数字开始数……有时候甚至放学的时候用尽力气在地上刻下数字,第二天继续。为何早去,小伙伴缺席没法开始玩,要不就会换人。整个校园里男男女女一堆又一堆儿,各自快乐的组队,各自快乐的玩耍。那时候的老师学历不高,有的还是村里的姑姑婶婶们,但是却极懂心理学,要是在课堂上默写还是算数,只要是全对的,就可以提前去教室外面玩。有时候就特盼望着老师测试,等到我们的石板、作业纸收上去,就开始忐忑等老师批阅,老师气定神闲地拖过一个凳子,坐下,红笔一挥,开始念出一个学生的名字,然后说:全对!那个学生就奔跑出教室……我早就做好了奔跑的准备,一听到自己的名字,也差不多跑到了教室门口。现在的奖励是给个红花、給盖个“优秀”的印章、加量化5分……
放学也是快乐时光。我们放学后都有自己的事情干,春天的小河边看春风解冻;夏天拔猪草,大约是一半时间干活一半时间玩耍,到田野里,到小河里,看花摘果捞鱼抓虾……秋天参与田野的收获,还有很多伙伴们去捡树叶树枝做柴火;冬季是纯玩的季节,有雪的时候玩雪,没雪的时候满街道捉迷藏的、打仗开火的,室外不能玩就去家里玩,还一起缝沙包……
什么时间写作业?为了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写作业都是挤时间、认真写。有时候不进屋,在院子里拿出作业本,随便找一个地方,趴在鸡窝上就可以写完,写完效果怎样?为了能够提前出教室玩,你说效果咋样?
成年后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们聊着聊着就大笑起来,至于当年少吃却穿、挨揍等,都是毛毛雨。
孩子们在玩中能够学会表达、倾听,学会构建复杂角色之间的关系,学会和其他人协作。玩可以培养孩子的幽默感和自信心。
这就是书中提倡家长陪伴孩子们玩游戏的目的。
按照社会发展的规律,现在应该有更多玩游戏的机会,因为咱不缺物质,因为家长更重视教育。但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的学生,如果在学校里出了事情,比如体育课摔伤了,学校是承担责任的,家长是可以起诉的——于是体育教师小心翼翼、班主任小心翼翼、任课老师小心翼翼。谁还敢放学生们自己出去玩?学生的一举一动都在视线之内,也在可控制内。
也有老师很有想法,带着孩子们去室外做游戏,带着孩子们满校园看花识草……有家长把电话打到了校长室,孩子粉嫩嫩的小胳膊上被叮咬了几个红包,看着真是心疼,于是老师跟家长解释、赔礼道歉,于是所有老师不允许:私自带孩子出教室。
所以孩子们的游戏时间更多依赖家长。家长更多时间是把目光放在了别人家“优秀”孩子的举动上,比如报班学习英语、报了数学思维训练——能送孩子去学乒乓球、篮球等,还算是顺遂了孩子的意愿。
算了,有点悲观,实际上是有点心疼现在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