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这首词,被词评家称为冠绝古今,后人更以诗句命名词牌

如果说《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是以视觉角度入手,将读者带入意境之中,那么,大诗人李白的另一首《忆秦娥·萧声咽》则是从听觉着笔,从如泣如诉的箫声,将读者带入意境。

《词谱》里说,忆秦娥这个词牌从唐到元,虽然形体不完全相同,但是追溯源头,皆出自李白这首词,因为词中一句“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命名《忆秦娥》,后来词牌又名《秦楼月》可以看出这首词的影响深远。

忆秦娥·箫声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落笔就写呜咽的箫声,箫声咽三字劈空而来,似现突兀,是月夜里的箫声把秦娥惊醒了?还是本来失眠的秦娥半夜醒来,听到了呜咽的箫声?还是秦娥梦醒后自己吹箫来派遣心中的寂寞忧愁呢?诗人不作说明,也无需说明。一个“咽”字,已经把秦娥心中的感情附着在箫声中了。

主人公梦到了什么?我们从秦娥梦醒后听到的呜咽的箫声中,从秦娥的思想活动里可以猜到,在梦里,与她久别的心上人重逢了,然而,不过是好梦一场。梦醒了,陪伴她的不过是悠悠的箫声,那洒向秦楼的月光。衬托着秦娥此时的落寞凄清。

第二句“月”字有写声转而写景,秦楼月重叠一句,既是格律的要求,也在结构上转折,开拓了境界。月光最容易触动离人的愁怀。诗人利用这一句重叠,引领读者又环顾了一遍月色楼阁,下面转而描写秦娥的心理活动了。

下一句,月色引出柳色,柳色引出别情。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见柳,自然想到别离。年年柳色,柳色绿了黄,黄了又绿,时光一年年过去了。秦娥与丈夫的分别也已经多年。秦娥只见柳色年复一年的变化,却不见丈夫归来。可以想到,秦娥心中的思念是急切的。诗人巧妙地用“柳色”来表现,富有匠心。看到“柳色”不仅引起她的相思,还勾起了当时折柳送别的情景。

“灞陵”是唐朝长安城东的一处地名,因为附近有汉武帝陵墓,故名。灞陵有桥,来迎去送,成为离别之地,时人称作销魂桥。秦娥想到自己在销魂桥送别的情景,此情此景,怎一个“伤”字了得。

下阙写女主人公在乐游原上的所见。视角离开秦楼,一下子进入乐游原热闹的重阳节情景,落笔一振,氛围高昂了起来。乐游原是当时长安城著名的游览胜地。相当于今天5A级的公园。秦娥来到熙熙攘攘的乐游原上,无心观赏帝都的美丽风光,她是来登高远望自己久久未归心上人的身影的。她望向那延绵不绝的咸阳古道,但是,哪里有他的一点踪影?情绪又骤然跌入谷底,文笔起伏有致。

“音尘绝”三字从肺腑蹦出,诗人又一次利用诗词格律,将这三个字加以反复,鲜明的突出了秦娥此时的心绪。紧接着描写她看到的景色,引出了新的境界。由情入景,以景结尾。只见秋风萧瑟,落日的余晖笼罩着汉朝帝王的陵墓。气象开阔,声情悲壮,寓意深远。烘托出秦娥落寞孤寂的情怀,又带有感喟古今兴亡更替的色彩。

两句诗,八个字,蕴含了复杂的思想内容。从秦娥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了丰富的社会内容,提高了词的境界。这种感叹,诗人没有明说,把它融入意境深邃的画面里。整首诗,秦楼凄清的夜景,也有苍凉的帝都黄昏。颇具玩味,含义深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看完标题,你就应该我这篇话题想说什么了,可能你的心里会有不屑,跑步谁不会呀!天生就会跑步,拉伸我也会,初中的时候体...
    歐晓陽阅读 3,525评论 35 175
  • How can Yahoo's acquisition of Tumblr avoid becoming a re...
    ermawenwu阅读 267评论 0 1
  • 骁早餐时被妈妈指责,原因是周末和小朋友一起出游时,对小朋友做了不够礼貌的行为,妈妈反复强调一句:“再这样下去就没有...
    C_J_Cook阅读 408评论 2 1
  • 我的家乡在天津市静海区西翟庄镇,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北方小镇. 虽然我出生于此,但如细细考究,你会发现...
    姜地主阅读 1,836评论 2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