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内涵
一.教师是有崇高道德修养的典范
陶行知先生深信,拥有崇高的道德修养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不仅要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品德,有为社会做贡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崇高品德。
老师应待“学生如亲子弟”,用心去爱每一个学生。对于一个教师而言“奋斗的工具是爱而不是武力”,“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中出发,才能打动到心的深处。”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人、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师的职业使命。教育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一方面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另一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教师的职业道德成为衡量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维度。陶行知关于教师职业道德
的思想对我们当前发展教师的专业道德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首先,教师要热爱社会,要明确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懂得一个国家的教师群体是推动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提高全民素质的保证。教师职业不仅仅是种谋生的手段,更承担着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其次,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教师是高度专业化的群体,要把教书看做自己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最后,教师要热爱学生。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意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动力,只有满怀对学生的爱才能在讲台上迸发出智慧的激情,才能有效避免教师的职业倦怠。只有怀着对学生的爱,教师才能把学生看做是平等的主
体,才能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种种,才能发展出和谐的师生
关系
二.教师是孜孜以求的学习楷模
提到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时,陶行知指出只有让教师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实现教师职业发展,他说:“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惟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当然,一位进步的教师,一定是越教越要学,越学越快乐。”他认为教师好学不倦是解决职业倦怠,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前提。教师担负着向学生讲授知识的任务,需要掌握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技能,需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然而随着时代的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师拥有“一桶水”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教育变革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知识保持更新紧跟时代要求的步伐,需要把教师的“一桶水”变为生生不息的河流。
其中,虚心向学生学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教育应该从学生出发,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要虚心向学生学习,向学生认自的不足,是“百科全书”。传统教学中缺乏师生互动,单出教师单纯的教授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教学。在现代教学中,教师不仅担任输出信息的角色,更要成为师生信息交换的有效媒介。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和学生一起讨论教学中的复杂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甘当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一起学习、快乐与分享,教师由讲授者向学习合作者的转变。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