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功的人,可能读过《道德经》;
一个一直成功的人,一定读过《道德经》;
一个想去成功的人,有必要读一读《道德经》。
文 / 行走的糖果
有一本《道德经全集》从买回来就束之高阁,曾经也看了几眼,但是确实难懂,虽然有注解,但还不如没有!老子早就告诉你”大道无为“,但我们总是喜欢画蛇添足,拿自己的经验去注解!真的有违老子说的”大道无为“!
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但是作为砖家,至少要先弄清楚老子的思维逻辑吧!本来就是玄之又玄的理论,被砖家乱解一通,我们小老百姓彻底被弄晕了!
于是乎,我决定自己解读,让大家来批评指正!
既然大家都将《道德经》分为八十一章,那我们也按照这个篇章结构来解读!
虽然《道德经》比较哲学,但不是不可以理解,估计老子并没想说的玄乎乎的,只是后人的添油加醋,让他的学说蒙上了神秘的面纱!
要理解老子的思维,最好放弃你头脑中所有的想法,就像武侠里面说的一样,要练就绝世武学,你必须抛弃其他所有武功!道理是一样的!
看到上图,简单的将第一章的四句话做了简单的划分!因为老子毕竟是人,他是在阐述观点,并且力图使自己的观点让人信服,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有论点、有论据,有论证,所以你试试从议论文的角度去理解这段话。
老子在这段话中讲了大概三个意思:一是总结了”道“的本质,也是后面章节的统领;二是讲了”道“的应用;三是告诉你怎么理解接下来老子的话!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按照一般的思路,我们解读前必须弄懂什么是“道”,然而这里我不建议你去弄懂什么是“道”,因为一时半会儿你也弄不懂,讲不清,道不明,但是,你可能在某个时刻顿悟!所以不要走进钻研“道”的误区!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要理解这句话必须一遍看图,一边理解,先看一会儿太极图。
道就在鱼尾,道就在鱼头,你能告诉我鱼尾在哪吗
第一个“道”确实难懂,也许我们可以狭义简单的理解为老子的哲学理论,也可以理解为自然规律,第二个“道”,你可以理解为说、讲、说道、研究,“恒道”就是一成不变的“道。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作为开篇的第一句,也许老子是在谦虚,可能他是在说:道是可以用来说的,用来研究的,我就在研究,我接下来的篇章就是在说“道”这个东西,但是我的言论仅代表我自己,我说的也不是永恒不变的!
当然回到阐述哲学的角度,那就是说:道,是可以用来说道、讨论、研究的,但是研究出来的东西,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开个小差,对于某些专家解读的:道是可以说的,说出来的就不是道了!
我只能笑而不语!
“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这句话怎么理解呢,我们得反推一下,结合下一句的“无名和有名”,我们可以猜测到“名”也许是在说一种“表象”,或者是“相”,这里我更倾向于“象或者相”,因为有句话叫“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再结合《金刚经》里面的一段话“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虽然佛道有别,但“道”是相通的!所以将“名”往“相”的方向理解,似乎更准确!
那么这句说了什么呢,还得从老子的心理角度分析,那就是说:“名”(理解为相)是可以描述的,但是我所描述的是我看到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相是永远在变化的!
所以第一句话,我觉得是老子在谦虚的告诉我们一个真实的道理,就是万物是在变化的!
“道”就像一艘行驶在时间海洋里的大船,你在某个时间点上船,你的理解只是你上船后到你死亡的理解,你的理解也不是永恒不变的!然而你可以生,可以灭,但“道”永远在时间海洋里航行!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万千事物的最最最开始,它是没有“名”的,也就是没有“相”的,你可以理解为混沌初开,混沌初开的时候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万物虚空,无名无相!你没法描述!不好理解的话,你盯着太极图的鱼尾一直看,看鱼尾巴尖儿在哪!
当从无到有,相就有了,你可以看见、听见、闻见,但是这里老子并未追究“名”(相)的大小、形状、气味,他只说了一个道理,当一个东西,有了“名”或有了“相”,它就开始发展变化了!万事万物的母体、起源、根源,源于有“名”。(当然你非得用分子学说来解释,那就是抬杠啊,老子那时候能知道分子吗?)
结合上下文,这应该是老子的对万千世界的认知,看了日月变化,看了风起云涌,看了沧海桑田,他总结了一下自然的一个本质,那就是“无和有”,无中生有,有可归无!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对“名可名也,非恒名也”的论证,特别是对“非恒名”的论证,他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举的是自然本质!本质告诉你,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
这个是对上面一句话的总结,“故”就是“所以”的意思!我们继续揣测,那就是当老子阐明了“有名无名”后,加上自己的理解,也就是“道”这个东西,他将“道”的原理与“名”的变化结合起来,总结出这句话!
“恒无”可以理解为绝对的虚空,或者你人为的将所有东西都排除在界外,你可以模拟你在三界之外,你从三界之外看三姐之内,那么你看到了什么?你看到了三界之内是如此的美妙!
“恒有”可以理解为绝对的“有”,你在“恒有”的地方,就是说你置身一个“物”与“质”的环境中,你能看到什么?你看到的是这些物与质在相互交媾,它们彼此间的种种联系!
串起来就是:恒定不变的无的状态,我也想知道,想进去看看究竟,看看那里面的奥妙;恒定不变的有,我也想去看看,看看他们是如何相互交织联系的!
这里“欲也”就说明了老子的心理活动,他也想,但是事实呢,没有绝对的无,也没有绝对的有,所以只能是想想罢了,那怎么想呢?将有和无,推送到极致,站在极端看事物!也就是“恒有”和“恒无”。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字面的意思是:两者是同时出现的,其实是说一个东西,只是名字不同而已!
老子告诉你,无就是有,有就是无,当然我们现在理解有,肯定是有,之所以这样理解,是因为我们给了它一个定义。
怎么说呢,比如你怎么知道你是男的还是女的?我们肯定先定义一个东西,一个范畴,男的就是xxx样的,女的就是xx样的,如果当初反过来定义呢?
所以去除任何的人为的定义,什么都是一样的!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尘归尘,土归土。。。
“玄之又玄,众眇之门”,这是老子告诉你,要理解我接下来的篇章,你的思维必须处于随时切换的状态,随时有“变来变去”“有就是无”“无就是有”的这种观念,这是你懂得我说的种种奥妙的法门!
或者我们不从老子的心理角度去揣测,我们从学术的角度去揣测,老子说了一个方法,那就是经常跑到一个东西的对立面,从对立面看这一面,从这一面看对立面,这是理解其中奥妙的一个法门!
《道德经》真不好解释,好在老子没有规定谁能解释,谁不能解释,所以你我都有机会解释!
抛个砖,引玉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