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我正在煎荷包蛋,女儿走上来,说道:“妈妈,这次荷包蛋你必须把蛋黄煎熟。”我说好的。然后我对女儿说:“你这个口气起来有一种怪怪的感觉,我一下子找不出词来描述。”女儿回答:“是‘命令’吗?”我回答:“对,对,就是这样的感觉。”女儿继续说,“好像一个国王在命令他的属下,要他怎么怎么做,对吗?”我微笑点头。
我一边煎蛋一边继续问女儿:“如果有人用这样的口气和你说话,你有什么感觉呢?”
女儿想了一会,摇摇头说:“我没有什么感觉啊。”
“你会不会感到不舒服,甚至有点恼怒。”我接着问。
女儿立刻回答:“对哦,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才一下子说不出来。”
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段对话呢,是因为我发现,虽然孩子每天都开开心心回家,一路上把学校里发生好玩又有趣的事情和我分享,但是,当我具体追问具体感受的时候,孩子常常只能回答一个“开心”,所以,我很想找一个机会,和孩子聊聊“情绪”。
经常会听到有的大人说,“小孩子闹什么情绪啊,去去去。”这句话的潜台词是, “情绪只能是大人 ,小孩子家家是强说愁”,二是“情绪不好的”,三是“如果你有情绪,你一边凉快去,我不想看到你的情绪”。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很容易觉得,“快乐才是好的”,“除了快乐以外,我可以拥有什么情绪”,“如果我有不开心,我不能和妈妈爸爸说,不然他们会觉得我没有用”。所以,当孩子渐渐长大,家长反倒觉着奇怪了,之前在我们面前活奔乱跳的小姑娘,怎么一下子就变成了爱理不理的路人乙了呢。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个原本有情绪的小姑娘,已经开始压抑并且掩饰自己的情绪了。
如何帮助孩子来管理情绪呢,我们不妨这么来做。
首先,给情绪命名,帮助孩子识别情绪。我之前尝试过和孩子一起来画一张情绪图片,然后由孩子来给图片上的表情命名。每天孩子放学回家的时候,我请孩子给回忆一下一天当中发生过的事情,把当天出现过的情绪图上颜色。随后,孩子口述,我来写上事由。
其次,示范并引导孩子说出情绪。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表达情绪上,父母也会有畏难情绪,所以时刻觉察到自己的情绪是父母的必修课,觉察之余,我们需要尝试着把情绪表达出来,给孩子做一个示范引领,我们可以尝试这样表达“妈妈很后悔,刚才看好的一件衣服,因为价钱贵没有买,现在买不到了”,“我感到有点疲惫是因为今天上了一天的课”。
通过这样的表达来告诉孩子,父母的情绪来源于父母自己,和孩子无关,所以,孩子无需背负上父母的情绪,在父母的生气中自我内疚。
同时父母也可以问孩子,“你是什么感觉啊?”,“妈妈看见你很生气、难过,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吗?”等对话来引导孩子表达。
再次,情绪没有好坏。无论孩子是什么样的情绪,父母只需做好倾听工作,并且认可孩子的感受。我们家住五楼,老二会经常在楼梯口耍赖,企图让我们抱他上楼,我一般会这样做,“我知道你因为要自己走楼梯,感到很生气,你愿意妈妈在楼梯口等你生完气再一起上楼呢,还是你一边生气一边上去?”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很很少给出这样的选择,“或者我先上去,你哭完再上来”,因为我们在接纳孩子生气情绪的时候,最好不要在滋生出孩子其他的情绪来,越是小的孩子,越可能影响到孩子安全感的构建。
最后,选择什么情绪,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孩子总是很直接,他们第一时间是什么情绪,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情绪。但是很多时候,父母可以提供给孩子另外一种选择。一天,弟弟想要拿姐姐的蜡笔画画,但是不小心,把蜡笔折断了,姐姐非常生气,这个时候,姐姐一般会暴跳如雷,然后对弟弟大吼大叫,再然后就放声大哭。我走上前去,抱抱姐姐说“你很心疼,因为这是你最喜欢的蜡笔”。姐姐的哭了一会,然后破涕为笑了,她感觉是被妈妈“看到”了,然后说“没关系,反正我还有一盒”。如果当时我职责弟弟弄坏了姐姐的东西,或者指责姐姐弟弟小让着点弟弟,或者两个都不顾,那么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番场景了。
事后,我问女儿,你是怎么做到的,女儿对我说,妈妈,我本来想着让弟弟陪的,但是后来想弟弟也不是故意的,而且反正我还有很多笔,所以就不哭了。
我微笑点头:不是发生的事情让你生气,你生不生气是由你的想法决定的,而不是事情的本身。
每个孩子都应有自己的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渴望得到父母尊重和理解,渴望父母能够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我们只需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才能真正的聆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