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唐朝诗人李商隐《无题》中的一句诗。
这句诗用“春蚕丝尽、蜡炬泪干”这种极度付出的终极状态,来形容老师教学时耗尽心力的伟大情怀。可只要对原诗的创作背景稍作一下了解,就会发现,这首诗原本是一首言情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更不是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而是用来表达诗人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诗人为不能相聚而痛苦,无尽无休,仿佛蜡烛烧成了灰流尽一样。是什么人让李商隐如此一往情深,缠绵悱恻呢?这首《无题》其实隐藏了李商隐一段刻骨铭心的初恋。
李商隐所处的年代流行学道,上到皇亲国戚,下至普通百姓都纷纷参与其中。因此在他十六岁那年,也被家人送往邻县济源的玉阳山学道。不巧的是,当时一位公主也在玉阳山入道成为女贵主,她有一名侍女,名叫宋华阳,长相漂亮,气质典雅,能歌善舞,擅长丝竹乐器,李商隐对她是一见钟情。宋女随公主入道,成为侍奉女贵主的女冠(女道士)。公主携侍女居住在西峰的灵都观里,而李商隐就居住在灵都观对面的灵隐观,两观只相隔三百余尺。那时,节日的宗教活动很多,两座道观之间交往也很频繁,这对青年产生了恋情。
但道士李商隐与女冠宋氏的恋爱既违封建礼教,又背道教戒律,注定是悲剧性的。他们偷恋三年,三年后,李商隐因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诚聘,前往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令狐楚幕府,这一段恋情遂告结束。临别之际,他同宋华阳有一种生离死别的预感,他们相拥在一起,互相倾诉着离别之情。李商隐说自己像春蚕吐丝一样,只有到死,对华阳的思念才会停止;自己像一支燃烧着的蜡烛,只有蜡炬烧成灰了,眼泪才会流尽。他表示,只要宋下山还俗,就一生和她厮守在一起,绝不分开。此情此景,李商隐都将它融入在了这首《无题》中。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但是天不遂人愿,李华阳终究不能还俗下山,两人从此天各一方,但是李商隐从未忘记这段恋情。后来,李商隐两次重回玉阳,都曾前往灵都观凭吊往事,极目所见,物是人非,人去楼空,不胜蹉跎。于是便以“圣女祠”为题写了三首诗,有两首都叫《圣女祠》,一首叫《重过圣女祠》。一首《圣女祠》中,他“寄问钗头双白燕,每朝珠馆几时归。”另一首则追问“星娥一去后,月姊更来无?”诗中的“星娥”,即织女,“月姊”,即嫦娥,是用来比喻当年那位女道士的。这首诗表面上歌咏圣女祠所供的圣女,实际上是把宋华阳比作高洁的圣女,由此寄寓爱情的感伤。
在《重过圣女祠》中,他塑造了一位沦谪不归、幽居无托的圣女形象。末联那句“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诗人以玉郎自比,说自己像仙宫里掌管仙籍的玉郎,早已与仙女相通,得到过仙女“紫芝”的爱情,从而陷入深深的回忆之中。
以上几首李商隐都没有明确指出自己所思念的为何人,而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直接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经历了生活中、政治上的种种磨难,李商隐已看淡一切,逐渐抛开封建礼教和道教戒律的羁绊,再也不避讳这段曾经令自己铭肌镂骨的爱情狂澜。只是岁月蹉跎,一切宛如梦境,只能将这份情,这份爱融入到文字中去留恋,去追忆。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这是另一首《无题》,据说也是为宋华阳所写,他在追忆和宋华阳的恋情仿佛就在昨天,像星光璀璨美丽,像炎夏中的凉风拂面,读来深情眷念,凄婉动人,无不显示李商隐的真心痴情。
赏读着李商隐的这些情诗,终能发现他的诗歌为什么能在晚唐独树一帜了。他的心灵善感,一往情深,以及他对爱情的执著,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难怪被冠以“情圣诗人”的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