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宝出生后,我有一阵子不知道该对这个吃吃睡睡的小家伙说些什么 (有点慢热)。只能默默看着她傻笑,这是我女儿哈。
虽然心理学家们相对不太在意说的啥,但我认为,语言能够反映一个人的认知结构,且相对容易反思和掌握,作用并不可小觑。所以观察留意思考实践了一下,作为引导孩子看世界的母亲,需要对宝宝说些什么。
逗弄以及直接的情感表达
有的人天生比较会逗弄宝宝。在宝宝清醒的时候,用夸张的声音 (或者唱歌,配合大量拟声词)和表情,亲切地和宝宝互动。有的人比较容易自然地直接表达情感,看着它的眼睛,认真地告诉它,宝贝,妈妈爱你。这些,有助于迅速有力地促成亲子间的连接。
可能是因为不太擅长这两种天赋|语言,导致我一开始的暂时性失语。
介绍性的语言
多数妈妈生完宝宝之后,都渐渐不由自主地成了话痨。因为有一双小眼睛充满好奇地到处观察,一双小耳朵时刻无比专注地倾听。于是任何事物都可以让妈妈自由联想,随性发挥,从外界的环境,白天黑夜的属性,各种声音,形状,色彩,家人,妈妈自己,到小宝宝的身体,出生的故事,等等。这可算得上是宝宝最初的认知教育。只要是顾及到宝宝参与度的互动,我想都是有益的。
对宝宝信号的翻译
婴儿用哭来代替说话,且据说它会认为妈妈和它是一体的,它能够完全控制妈妈的乳房(全能感|幻想)。一饿,奶就来了。而事实是,它必将遭受挫折。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宝宝发送的信号(扭头,哼哼,目光发直,转头等)和生活规律,实时判断并翻译宝宝的话,告诉它,哦,你饿了,要吃了。宝宝困了,想睡觉了。你困了,不想洗头。尿布脏了,你不舒服。你好喜欢洗澡呀。以此尽快地引导它发现事实。
如果不是太肯定,最好用询问或猜测的语气,边说边试探,以免太一厢情愿,覆盖了宝宝的意愿,延长判断的时间。
通过翻译,我们教会宝宝连接自己身体的信号与需要,不断重复之后,妈妈越来越熟悉这些信号,宝宝也越来越清晰自己的身体感受与需要。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我们也用同样的方式描述它的情绪。睡得很好,你好开心啊。看到小猫咪,你好激动。要打针了,你有点害怕。想睡又睡不着,你很生气。离开妈妈你好难过。配合当时的情境,和宝宝们的反应,我们不断地扩充它们的情绪语汇,让它们了解自己的情绪。
我们告诉它们,它们正在做什么,比如,你吃小手吃得好香啊,宝宝吐奶了,打嗝了,放屁了,拉便便了。我们也会猜测它们的行动意向,躺了很久了,你想要妈妈抱你起来是吗,你想妈妈带你出去走走对不对。
这些简单的话语,帮助孩子们认识它自己。也帮助它们整合了各种信息(总觉得哪里不舒服,到处蹭到处磨,妈妈说,你饿了,吮吸到甜甜的乳汁,咕嘟咕嘟,这下舒服了,不自觉地微微笑,迷迷糊糊中头顶传来妈妈的声音,你吃饱了,然后沉沉睡去)。
对宝宝的回应
紧接着对宝宝语言的翻译,我们一般马上会告诉它,我们的回应,也就是它将被如何对待的信息。比如,你一个人呆的有点无聊了,接下来,翻个身趴一会儿|妈妈帮你做一个仰卧起坐。不断地重复,它们会渐渐听懂大人的话,甚至挥舞着手臂期待我们接下来的动作。
模仿宝宝说话
当宝宝开始有兴趣发出各种声音表达自己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模仿它们发出的声音和音调,嗯嗯啊啊咿咿呀呀,这种以宝宝为中心的充满生趣的对话,强化了宝宝学习语言的信心。
当它们逐渐发出单个的稳定的音节时,我们可以尝试为这些音节赋予一些意义,比如,宝宝说ju,我们重复着说,ju,ju,告诉它,橘子,橘子是一种水果。
当然,我们也可以变成另一个宝宝,模仿它的高昂的兴致,用自己也不明白的宝宝语言,叽里咕噜地随意跟它交谈。偶尔,你会从它眼中读到好奇和玩味的目光。^_^感谢我的孩子们帮我找回的童真。
有时,为了安抚宝宝情绪,我们需要适当模仿它们的语气,并进行适当的降调处理。兴奋的时候安然两三分,急切的时候淡定两三分,让它们在感受到陪伴的同时,也能感觉到,有人能稳稳地hold住了它的情绪。
就是这样,在日常的护理和有爱的陪伴中,妈妈们通过简洁重复的语言,帮助宝宝感知自己,并建起了它们与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