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梅花千百年,唯有这场花事与我有缘。
离高铁发车不到六个小时了,是在酒店休息一下还是继续探花?
1994年第一次来杭州,至今三十一年间,不知来杭多少次,可遇到梅花还是第一次。此生有太多次以“不着急”为借口错过的事,遗憾颇多,这次不想再错过了!
昨晚小邓介绍杭州赏梅以超山和灵峰探梅最佳,超山太远,单程超过两小时,今天是周六,路上肯定堵车,这个时间肯定是来不及了,只有去灵峰探梅了。
灵峰探梅在杭州植物园内,快到青芝坞入口时,路上的车堵的密密匝匝的,出租师傅说:“你走的时候如果打不到车,就给我打电话吧。”谢过师傅,下了出租。
入口处排了五六列长队,旁边现金购票处人不多,就在那里购了票,在驾驶证里放了快两年的百元大钞终于派上了用场。票价不贵,10元,很良心。 园区很大,熙熙攘攘的游客入园后很快被稀释开来。一直到第一个赏梅点,人才聚集起来。
这是一个湖,对面有一水榭,里面挤满了人,拿着手机、相机拍右岸的几树梅花,右岸这几树梅红白相间,疏淡有致,岸边游客却乱了套,或立或蹲,或后仰或弯腰撅臀,以各种姿势寻找恰当的角度拍照。适合的位置排起了队,抢到位置的人整理服饰、容貌,变换着各种姿势,以最美的姿态与梅花合影。
今天的气温达到了27度,这是我遇到最热的3月1号。时间有限,未敢久留,随着人流开始上山。 山不高,路不陡,登起来恰到好处。一颗又一颗梅树不时出现路边,留住了一群又一群游客,挺想一起留下来,奈何五点多发车的高铁不停的提醒我时间不多了,没办法,心游万仞的灵魂总是被一条又一条绳索扯着。
好在江南灵气,即使在登山的途中也总有眼前一亮的奇景。总觉得走在我前面的一位女子哪里不一样,定睛一看,居然有两只鸟,一绿一黑,应是鹦鹉、八哥一类,没有栓链,在这样的山林里,安安静静立在那女子的左右两肩,丝毫没有振翅飞去的意思。
跟在那女子后面,不知不觉走入一开阔谷地,梅花成片出现,一些游客开始在梅花下铺开垫子野营。本想略作停留,见前方山谷里红白梅花的开的正艳,直行而去,到得近前,发现左边有一小亭,立在绿潭边,亭柱上一联甚是雅致,“梅开期月至 鱼跃顾人来”,横批看不清楚。潭边种一了圈梅花,梅花正盛,红梅、绿水,水中红梅、蓝天,景色煞是宜人。
潭边是条路,路那边是个商店,店里烤肠、玉米的味道一下就把我拽进去了,饿着肚子,再艳的梅花入眼也逊了三分,物质决定意识,千古至理。 烤肠、玉米入腹,内部安定,世界又变得繁花似锦。商店旁是一大片梅林,无边无沿。刚才只顾着玉米和烤肠了,没看到,这时才被惊艳,蓝天白云下,梅花开的遮天蔽日,肆无忌惮。 有这片梅林,此地被称灵峰毫不夸张。 时间紧迫,不能多停,打算看完七星古梅便返回。跟着导航继续上山。
刚感觉到有点累时,便看到一个凹形回廊围着一眼山泉,日后查知相传是伏虎禅师洗钵处。泉水清冽,凉意沁身,是个休息的好地方,可惜时间不允许了。
七星古梅紧挨着回廊,一百多年前不知谁种下,陆陆续续在同一个根上长出了七株。这是腊梅,开的黄花。其实腊梅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梅花,属蜡梅科蜡梅属,而梅花属蔷薇科杏属。腊梅色黄,梅花色红、粉、白、绿。二梅花期有重合处,此时蜡梅、梅花二梅争艳,梅花红、白、粉,各擅胜场;蜡梅一片亮黄,不遑多让。 这一赏梅处是难得的山间平地,梅花沿山根开了一圈,给这片平地镶了个花边,一家一家游客铺开防潮垫享受着难得的梅花周末。
正前方山脚立着一个亭子,那是掬月亭,亭右有一泉名掬月泉,亭名由此而来,亭柱上一联“莫对青山谈世事 此间风物属诗人〞 ,意蕴悠长。亭中立有一碑,玻璃罩着,光线折射,看不清碑文,也不敢停留了。
出了掬月亭,开始返程,数十米后见一楼,匾上书“眠云堂”,转到正面,又见一匾,上书“笼月楼”,不知哪个是正名?
楼前是个小门,出了门回看,门上方一匾,上书“灵峰探梅”,门边一联,“漫空翠竹扶山住 数点红梅补屋疏”,门右矮墙上也写着“灵峰探梅”四个大字,这才是“灵峰探梅”的正地儿啊!如不是追访七星古梅就错过去了。
日后查知,后晋时此地建鷲峰禅院,北宋治平二年赐额“灵峰寺”。禅院屡建屡毁,清朝寺僧开始植梅,各界人士纷纷跟进,此地遂成赏梅胜地。至今楼宇尽毁,只有“掬月亭”中道光年间“重修西湖北山灵峰寺碑记〞为旧物。 出了大门,人流依旧潮涌。打车是不可能了,幸运的是一辆美团单车立在路边,上车便向郭庄骑去。 以前同窗发过郭庄的朋友圈,园内景色甚是宜人,这个梅花时节景色肯定再增三分韵致。
按着导航指引顺利到了西湖边的入口,大门紧闭,这个时节居然闭园?!
无奈,踏上回程。杨公堤上骑行者不少,为避让,时不时要停一下,偶然间发现郭庄在杨公堤上还有个门,急忙掉头,又一次现金购票入内。
庄园临西湖,大致分两个部分,一边为住宅,一边为休闲区。此刻阳光正盛,庄主精心种植的株株梅花开的神采奕奕,蜂拥而至的游客塞满了每一棵梅花树下,本应幽静的院子喧嚣如街市。这就是梅花的力量。 花入人眼花成仙,只是这神仙梅花不见得乐意做。宋代王淇以梅花的口吻写了首妙趣横生的诗,把受俗世打扰的不快归到了林逋身上,“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世人说到今。”
老爸很喜欢这首诗,把这首诗题到了自己的画作上,那幅梅花是老爸的巅峰之作,本来题王淇的诗时出现了大的笔误,老爸实在舍不得这幅画,就把王淇的诗挖去,又重写了一次,请装裱师傅与画裱在了一起。
梅花虽美,可时间不允许久留了,匆匆离了郭庄,回酒店取了行李打车直奔东站。
进了东站,阵阵饿意袭来,几乎不能忍受,中午的烤肠、玉米提供的能量早已消失无影无踪,本来为梅花所吸引尚不觉得,这会儿有点撑不住了,在小杨生煎用了餐,休息一会儿方缓过来。
背起行李,上车,离开了杭州的梅花时节。
在你盛开时节,我恰巧来过!甚好!
于立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