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得到知识

书名:《这样读书就够了》

作者:赵周

豆瓣:7.5


大家阅读的时候,总是担心自己记不住,看不懂,渐渐地就把阅读当成了一种负担。就像书中提到的“自我导向的阅读,不太关心看不懂和记不住的问题,只关心能不能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改变行为。”所以阅读就放松一些,就去关心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有帮助的内容。


书中有提到关于提问、拆书、信息分析整理、便签法、四步成文法等这些帮助阅读的方法。提问、拆书和便签法可能会对我有所帮助,那就展开来说说吧。


一、提问


书中说到“如何正确提问”是在提问别人的时候,要想方设法提出能从中学习的问题。高级学习者的提问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为了得到正确的答案的时候会用“是什么”、“为什么”等提问方式;

第二种是为了进行有效学习会使用“如何”、“你都考虑哪些方面”这类提问方式;

第三种是在标准的层面提问,不是问对方如何看待当下这件事,而是问对这类事情都考虑哪些因素,比如“关于部门年终旅游活动,你通常从哪些方面考虑”。


当然了有提问就会有回答。在回答别人提问的时候,不要直接告诉提问者正确的答案,要促进他去思考自己的提问。因为扼杀问题的最大凶手不是粗暴的打断,而是直接告诉对方正确的答案,反而失去了探索问题的欲望。


书中就有提到身为管理者和父母该如何回答下属和孩子提出的问题。


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是优秀的学习促进者,所以当下属来请教问题的时候,不要马上给出正确答案,而是要去引导他去提升学习能力,掌握工作的技能。书中就提到了4个方面提升学习能力的技能:

1、把下属应该掌握的知识加工为具体案例


2、激活下属的经验、反思自我


3、促进下属思考,即时演练


4、催促下属应用,解决问题


而面对孩子的提问,也需要一些小技巧:


1、可以先称赞孩子的提问


2、让他自己尝试回答,比如:你认为是为什么呢?


3、可以启发他去寻找答案,比如:这个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那要不咱们一起去查查资料吧。


4、可以挑战发散性思维,延续这个问题,去探讨更深入的内容


5、在讨论中去联系过去的经验,塑造孩子大脑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二、拆书及标签法


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围绕着拆书和标签法展开的。要准备3种颜色的便利贴,方便后期区分。


拆书分为七步:


第一步,确定是提升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不仅能解决具体问题,还能在实际和生活中用上。


第二步,快速阅读,遇到理论、建议、观点或难点,问自己是否重要,不重要就放弃,重要的话就进行深度阅读。


第三步,在I标签上用自己的语言重述信息,从“知识”扩展到“信息”,需要对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体现对信息的前因后果和适用边界的思考,可以将总结的启发、有价值的提醒贴在相应的书页。


第四步,问自己跟I标签上的内容是否有相关经历,写在A1便签上,贴到I标签旁。


第五步,要规划这个信息如何在实践中应用,在A2标签上写下具体的实施的行动,贴在A1标签旁。


第六步,在贴了标签的书页上,贴上指示标签,作为索引。


第七步,等到书籍看完后,把书里全部的A2标签贴在醒目的经常能看得到的地方,比如书桌上,冰箱上,提醒自己去实施


除了拆书会用到便签法之外,还可以用便签法来进行追问和反思。


①在A1便签上写下问题,对问题进行反思和追问,要提一些有洞察力的问题,也可以问前因后果、适用边界。


a.描述的经验一定是自己亲身经历的,是重要的或者紧迫的问题


b.要简短,不要过多分析,几句话描述即可


c.问题如果有现成答案,就去查书或者问人,再分析、整理、内化、应用


②I便签是用来重述信息的,为了澄清问题、理解问题,找到根源,重新定义问题,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


③规划A2便签,在行动中检验,如果发现新问题再次反思,如此循环。


PS:

不要越过I便签,从A1便签到I便签的过程很重要;

读书时写的A1便签(应用和内化)和解决问题时写的A1便签(反思和追问)有重要区别。



无论是之前的那本《洋葱阅读法》还是现在的这本《这样读书就够了》,还是别的阅读方法,都有只是阅读的一种方式,只要挑选适合自己的方法就行了。比阅读方法更重要的是不断思考和深化自己的提问,比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尽力消化和应用得到知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