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点没有大小,线没有粗细,面没有厚薄”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再到这节课的“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初中几何的地基在这几节的讨论中已经被铺平,接下来的目标很明确——打地基(线段的比较,角的概念及其比较,平面图形),盖高楼(几何证明,面体互化)。
但是,这个过程,上面的梦境解析就是我最直观的反应体验:由压力带来的情绪低落,内在焦虑,茫然无力。
我特别想问欧几里得一句话:你在发现,创造《欧氏几何》原本时痛苦吗?颠覆了我们眼睛看到的所有认知。
询问,分析,探讨,观察后,总结了以下几点令自己焦虑,倍感压力的情绪来源:
1,欧氏几何的观念我是第一次完整接触,我不认同,但需要这么给孩子讲,在组内探讨了如何讲,但并未真正理解。
2,由于并未真正理解,只强硬地抓住几个要点不放,所以对于课堂对话并未提前预知并设计,最终导致整个课堂讨论很散,并未真正得出令学生信服的共识;而且学生的思维无方向发散后,我又无法解释,就绕着那几个要点反复在强硬地解释“点没有大小,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比如:①“直线上的点多还是线段上的点多?”我想用“点没有大小,所以直线和线段上的点都是无限多,而借用函数(简单提及)的对应关系可知他们是一样多。”可“一一对应”关系我并未讲清,学生又认为“都是无限多,所以应该无法比较”。
李游老师解决方案:“类比整数和偶数的一一对应关系,每有一个整数就有一个偶数。”
我的反思:借用小学学习的整数和偶数,孩子们更容易类比并理解。备课时要意识到充分挖掘孩子们已有的背景知识来解释当前的新知。
②学生问“为什么要学习线?”我不知道,就简单地阐述:“因为无数条线构成体,线是体的基础,我们生活在一个空间里 我们要研究的是体,所以要学习线。”很牵强。
李游老师解决方案:为了解决长度,距离,角的问题。
③“面动成体”的生活实例,一位同学举例,“无数张纸堆叠成一个长方体”,我解释:“面是没有厚薄的,如果它能堆叠成体,说明这个面已经有厚度了,就说明它不再是个面,而是一个体,体堆叠后依然是体。”
李游老师观点:“面动成体”只是一种观念,只要知道什么意思就行,没必要非得一直强调如何动才成为体。
牛秀琴老师观点:面没有薄厚,无法通过堆叠形成体。
3,低效的懊恼。每次都想提前把即将要讲的两节或三节备好,可尝试了无数回后,都被低效的消磨时光打败,每至于此,内心又无比悔恨让时间匆匆白白流逝。
4,课程的压力。压力就是动力,今天备明天上课的内容,备的急急忙忙却很有成就感。但是由于第一次教,课程不熟悉导致备课无方法,又期待自己对课程有一些独特的见解,可是能讲下来就已经狠吃力。最终归结于目标不合适,想要成长的心大于此刻能做到的焦虑。
4,对周围环境及人的焦虑。看到周围大咖临立,我很恐慌,对知识储备量不够,对问题分析不够到位,对问题解决缺乏方法与技巧,在一次次的对话中都在刺激着我——我很弱。可我想要成长,渴望快速成长,却又陷入焦虑的阻碍。
这次月考后,孩子们很不满意自己的成绩,今天跟梓竹聊天时还劝导她说,“身边高人那么多,你是永远超越不完的,所以不要跟她们比,只跟自己比,只要自己比昨天有进步,这就是最大的超越。”
其实,这段话更应该送给自己。
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比!
因为她们是在用她们独特的经验在理解当下,而我所处的阶段就是在积累经验的过程,三年,五年,做教师十年,如何?
可写完这段话的此刻,我还是留下了两行热泪。或许是理清了这段时间的焦虑,释放了压力,或许是相信了时间的力量,或许是无奈却必须的等待,或许是懂了所有心里,痛苦依然在,并将持续我这一阶段的生命里?
我想要做好课程,想要阅读很多书,想要开口说话,想要深度修炼……可哪一样不经过时间的磨练能轻易得到。
以日以年,终成砾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