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在笔耕长达52年之久的《作家笔记》中曾记录过这样一段文字“我认为,知道一个人读什么书通常可以对他了解很多。大多数人过的是平静的日子,除了读书,冒险精神很难得到满足。
读书可以让人过各种虚构的生活,而且这种生活往往比强加给他的境况更真实。”
不得不说,他实在是把人性看得太过透彻了。这段话被记录在1901年的笔记中,回顾一下那段时间,咖啡馆这种社交场所已经走向衰败,不过出版自由及印刷自由早已成为现实。
因此,购买平价书,在当时看来,已经是非常容易实现的事情了。
值得注意的是,那时无线电台还没能被开发出来,也就是说读书,在当时很有可能被视作是能同时满足娱乐及学习的唯一方式。
如此看来,那时的人们在精神层面上的建设应该比如今的人们更加独到吧,毕竟没有太多会令他们上瘾的物件,比如广播电台、电视、手机等。
那时的人们还能通过循着他人阅读怎样的书籍这种蛛丝马迹来识人,而今天要想了解一个人,大概只能看看对方手机里都下载了哪些软件,平时都在关注哪些领域的信息。
说到底,还是简单的世界更容易让人得到成长,能够对人产生诱惑的花哨事物没那么猖獗,在时不时就会经历战争或变革的年代,读书,已然成为一种时尚之举。
我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不仅对读书、获取知识充满着极大的渴望,他们还曾不遗余力地在向他人传递着他们几经波折才得以掌握的知识或信息。
大量读书的人身边也必然有着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可以谈论最新出版的书籍当中的观点,谈论自己偏好的写作风格及作者,还可以大肆评价有着广泛读者基础的作家,他们能够发表的言论更贴合自己的真实想法。
而如今,阅读及获取知识的成本越来越低廉了,可人们生活中充斥的物品及杂念也多了起来。这令书籍本身能够发挥价值的空间变得更加局限了。
虽说真正喜欢阅读且养成阅读习惯的人并不在少数,但相比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阅读人群的整体占比却不容乐观。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供人们全情投入的兴趣爱好多到让许多人身边根本没有几个能够与之谈论共同话题的人。
举个常见的例子,你可能非常热爱读书,但与你关系最紧密的两个朋友当中,一个疯狂地爱着拉丁舞,而另一个则没有任何爱好、只是每天不停地追着各种剧集或是综艺节目。
因此人们不得不通过社交平台去关注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圈子,例如读书会、或是某个共同健身的社群。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也能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你们可以在同一个圈子里彼此督促与分享、共同进步;坏处就是你必须将你原有的较为集中的社交时间打散,分别投入到不同的关系当中。
当你现实生活中的好友找你倾诉或是想要与你聊聊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时,你就需要拿出相应的时间和精力来应对此事。
而当你想要聊些朋友不感兴趣、但你却需要一吐为快或与他人分享的内容时,你也需要找到能够与你产生深入探讨的那群人。
当然看起来这个生态还算平衡,每个人输出的信息都能得到正确的人的回应,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没那么深入了。
在阅读19世纪——20世纪作家们的作品时,不难发现他们通常都有自己敬仰且效仿的榜样,并且多数时候他们是有机会和对方产生连接的,这样的人际关系实在令人无比向往。
不可否认,娱乐和学习方式众多的今天,这两者之间的界限早就被人们划分地清清楚楚,甚至绝大多数人(至少在大众的认知中)都认为学习、读书就不可能和娱乐产生什么关联。
在人们没有什么花哨的选项时,彼此在信函中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近来的经历以及感受、平日里都在阅读哪些书籍、如何评价书中的观点等都可以与他人分享。
值得一提的是,当人们把阅读和分享默认为娱乐项目时,他们不仅不需要花费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去结交可以谈论不同话题的朋友,他们还会与自己原本的挚友更加深入地交谈,因为那时能够称之为朋友关系的人都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品质乃至社会责任。
精神和思想境界能够达到高度统一的人际关系才更容易得以延续。
人嘛,要么追求物质、权力和地位,要么追求精神层次和思想境界。前者让人越来越不知所谓,后者则让人持续精进。
由此,我们也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想结识一些比自己优秀的人的原因。然而再怎么努力去争取一些自己够不着的东西,其意义也不大。
倒不如像毛姆那样,为自己树立一个榜样,并且持续践行下去。用他自己的话来表达,就是“正因为儒勒·列那尔的《日记》在这方面(由于懒惰,导致很多曾经一闪而过的想法无法得到精准的表达,或是干脆被遗忘了)如此愉快地吸引了我的注意,我才斗胆把自己的笔记收集整理出来,供同行作家阅读。”
从他读到了那本有趣的《日记》后,他便也养成了随手记下各种想法、见闻及感受的习惯,开篇提到的这本《作家笔记》中涵盖的内容就写于1892年——1944年,这中间虽说有些内容被删掉了,但总的来说,还是一部完整的个人思想史。
抱歉,我本人从未读过毛姆的其他作品,如果你读过他的小说,并且幸运地记得他笔下的人物特征的话,读这本《作家笔记》一定会让你收获颇丰,作者把自己在不同年份里遇到的人、事、物及感受都详实地记录了下来,可想而知,他创作的人物角色也必定能从中找到些线索。
只是我原本就对小说不太感兴趣,所以无法开这个眼界了。但是喜欢毛姆小说的人,一定被错过这本《作家笔记》。
就像毛姆说的,识人需要看对方阅读什么样的书。
事实上,如果今天的人也都有读书的习惯,那么我们也可以单纯地跟他人聊书籍、谈见解,可无奈今天读书的人终究没有多到跟任何朋友都能“肆意妄为”地讨论书籍。
不过如今人们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弱化,谈论的话题也越来越肤浅,这种状况只是相对的。
但由于人们关注的无用的事物过多(如金钱、工作、生活、物质、情绪、焦虑、未来、未知、八卦、综艺以及其他热点事件等),导致这一现象日益加重。
人们喜欢谈论什么,就毫不遮掩地选择“适合”的对象去深入探讨,因此喜悦、愤怒等情绪也都难以遮掩。相比之下,怕是了解现代的人会更加容易吧。
然而,如今人们更在意的是他人是否了解和理解自己,而非自己该怎样做才能了解和理解他人。
不论怎样,我还是希望看到人们通过分析他人阅读哪些书籍来彼此增进了解的那一天尽早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