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嗑瓜子不方便了,当年我单手掌车把,或不掌车把,一扭脸,“噗”的一声,瓜子皮飞射出去。那时候年少,大伙儿也没有“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意识,大街小巷遍是瓜皮烟蒂。
5毛钱的瓜子放兜子,嗑到最后,兜里还剩2毛五的砂砾子,更不要提那些滥竽充数的臭瓜子,那酸爽,能让任何善于表情管理的人,立马把脸苦成一朵大菊花,“啊,呸、呸、呸,”。弯下腰,边骂便把舌苔放到大门牙上刮一刮才能罢了。如果此时正在脱手骑车,或许要一头攮进绿化带。
我记得九十年代的男足转播,镜头扫到观众,每个人都顶着一头浓发,着便装,不嘶声呐喊,各个都泰然自若磕着瓜子,“咔咔,噗,”声不绝于耳。“你特么往那吐”的声音要多于“哔哔哔哔,还钱”数倍。比赛散去,一地瓜子皮,保洁也不抱怨,也没有媒体大书特书“素质啊素质!”。那会就这习惯。也就这点爱好。
现在的瓜子品质好多了,也品牌化了,颗大饱满,口味繁多,我觉得爱嗑瓜子之人必定都喜欢纯粹的原味,不像现在的孩子,“笨嘴笨舌”的抓不住嗑瓜子的技巧,找不准瓜子进嘴的角度,仅在口腔里咂摸下味道,所以这群孩子喜欢重口味的,什么焦糖味,奶油味,青柠味,我以为现在大品牌都不能保证其配料干净,地摊上的瓜子还是选择原味为佳。少一些口味就少一些添加剂。
现在我发现大伙儿嗑瓜子少了,本人也是。不知道大家什么原因,个人总结几点:嗑瓜子的场合少了,休闲的时间少了,随地吐皮的场合少了,有一次我陪老爸钓鱼,蹲在河边,瓜子皮“突突”的吐了一个痛快。即使随身收纳瓜皮,但咔咔声总是扰人的,高铁上,我选择手剥再食,畅快感打1折。另外瓜子这坚果类的零食,热量太高,我虽还是壮年,保养的观念已深入我心,远离了高热量零食。前几日有感,自以为保养得当,没有生活陋习,但嗜烟成瘾。事情弄巧成拙了。其实瓜子比深加工零食可健康的多。那些零食开袋即食,入嘴即化,虽没有吐皮的麻烦,蹦豁牙的风险,但种子经简单加工的坚果让我感到更踏实。最后,嗑瓜子还能增加写作灵感,一篇生活小品就生成了,大家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