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将中国经济比作高速行驶的动车,那么楼市就是承载这组列车的轨道。在过去20年里,无论是开发商、炒家还是普通散户,都见证了从单位福利房迈入房改的时代变迁,同时也见证了楼市成为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相比之下,美国楼市当代史超过60年,期间经历了数轮牛熊转换,可谓全球房地产标本。
衡量美国房地产状况包含以下几个关键指标:新屋销售、成屋销售、房地产价格及景气指数与住房抵押贷款利率等。从1963年至今,美国至少经历了四轮大的牛市。

第一轮牛市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70年代初,当时美国经济进入难得的黄金发展期。伴随着婴儿潮,市场出现大量的住房需求,加上各地政府在公寓住宅税收方面的利好政策,毕业几年的大学生开始大量参与公寓的投资和投机,其中小面积的廉价住宅最受欢迎。
资料显示,1970年~1972年,新屋销售(年)从最初的48.5万户飙升至71.8万户,涨幅接近50%。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投机过度抬高公寓价格,直接导致了1975年的公寓崩盘事件。

上世纪70至80年代是美国经济的滞胀时期,特别是在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盘等有深刻影响的事件发生后,美国房地产市场变得混乱不堪。直到罗纳德·里根总统在1981年推出新政,对抵押贷款利率进行调整,同时在1986年推出新税法(免所得税),美国楼市才逐渐开始复苏。1982年~1986年,新屋销售触底反弹,从43.6万户回升至最高75万户,升幅高达72%。同期,已开工的新建私人住宅也飙升了67%。另据统计,从1980年9月到1987年3月,衡量美国综合房价的OFHEO房价指数上涨了36%。

第三轮牛市与克林顿住宅计划有密切关系。1995年,克林顿提出公民住宅拥有率在2007年要达到67.5%的目标,这一计划直接奠定了上世纪90年代美国楼市的快速发展。1990年~1999年,美国住房拥有率从64%升至66.9%,创60年代以来最快增速。新屋销售也从53.4万户上升66%,至88.6万户。同期,OFHEO房价指数为38%。

第四轮牛市,与华尔街疯狂包装各类房地产抵押证券有关。正是由于市面上出现各类押注楼市上涨的衍生品且有利可图,投资者才踊跃加入投机潮,进一步推动了实体楼价的走高。从1999年12月到2007年3月,OFHEO房价指数累计涨幅达69%。期间新屋销售上涨45%,成屋销售最高涨39%。
住宅特点渐变
有牛市自然就有熊市,美国楼市最大的一次崩盘发生在2006年~2007年。
当时美国房价达到历史巅峰,但因需求量不足,银行为了刺激需求而放宽贷款门槛,导致违约率飙升。随着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大量购房者由于无法负担贷款,只能低价割肉,最终导致房价泡沫破裂。2008年,美国房价下跌20%,部分地区甚至超过50%。
事实上,美国楼市在二战后还经历了三次住宅特点的变化。
根据公开资料,1950年,美国新住宅房屋平均售价1.1万美元,家庭拥有房屋比例55%,消费者重点关注的是房屋的木材是否合格,希望越结实越好。而当时有接近七成的房屋只有2个或少于2个卧室,仅4%的房间配备双卫,住宅基本不安装空调;到了1972年,新开工房屋数创下240万套的历史新高,其中多家庭住宅占市场44%。彼时人们更喜欢大面积住宅,65%的房屋有三个卧室,23%房屋有四个卧室,超过一半的住宅是双卫,43%的房屋装有空调;1999年,房屋变得更加宽敞,仅12%的新房少于两个卧室,7%的新房少于两个卫生间,空调安装比例接近饱和。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30年期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曾于1981年见顶(18.22%),随后一路走低。截至2012年10月26日当周,该利率仅为3.41%,较峰值低出近15个百分点。一方面这表明,美国政府通过有意识地调低按揭利率,以刺激楼市升温;另一方面也暗示,即便利率已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但楼市此前仍然难以有效复苏。反映出目前住房需求非常疲弱,只有通过连续的量化宽松才能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