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
不藐视世界,不憎恶世界和自己,怀抱爱、惊叹和敬畏,注视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
《悉达多》故事的结尾处,当悉达多再次面对重逢的老友,说出了这句话后,两位老人都沉默了,一生的风风雨雨如影若现。
01 发小
少年时的悉达多强壮英俊、聪慧礼貌,和乔文达是发小。
他们二人相同的都是贵族出身,喜欢思考,年轻气盛时,一起离家出走求道。
不同的是对世界的认识不一样,求道的路选择的不一样。
他们二人像极了现实生活中的两种成长情况。
一个是学院派,走了考学的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甚至研究生,有名师带路,最后功成名就,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尊重;
一个是江湖派,没有系统在学校受过教育,是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学习,在风浪里成长,虽然为世人所不理解,但最后也是功成名就,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乔文达就是学院派,悉达多是江湖派。
他们的分开源自一场佛陀的讲座。
乔文达选择了跟随佛陀深造,悉达多选择了世俗中打磨。
一对发小分道扬镳。
02求索
没有名师带路的过程是艰辛的,也是充满诱惑的。
悉达多认识了一位名妓,一见钟情,为了讨得美人的欢心,又拜了商人做老师,学习经商,慢慢地越来越有钱。
他陶醉在了五彩的世俗世界,渐渐迷失了自我。
他开始寻欢作乐、迷恋赌博、独断专行,性格也变得焦躁、涣散、自私。
只有在深夜人静时,悉达多的羞愧和厌恶才袭上心头。
他想起了父亲、乔文达和佛陀,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他来到了河边,闭上眼睛,想要跳下去。
一位船夫救了他。
自此船夫成了他的导师,他们一起居住,一起渡船助人,看朝起朝落,听人间百态。
每一位渡船的人,都留下了自己故事,给了悉达多一 份思考,这份思考不是书本中写下的,而是鲜活的人间。
悉达多在这里快速成长,他经历了与爱人相遇的喜悦,后又失去爱人的痛苦;还经历了与儿子相处的天伦之乐,后又被抛弃的纠结。
在生活的不断磨砺中,他的心智慢慢成熟,终于悟到:知识可以分享,但智慧无法分享,但智慧可以被发现和体验,智慧令人安详。
他安详地爱上了纷纷扰扰的世界,释怀了所有不如意的过往,理解了父亲的刻板,接受了儿子的叛逆。
拥抱了世界的善恶,和生命的苦乐。
03轮回
当悉达多在世俗生活中爱恨交加、不能自拔之时,乔文达一直循规蹈矩,恪守宗教人士的规范,认真履行着职责。
中年时,他们有过几次偶遇,看着落魄的悉达多,乔文达无法理解少年偶像的选择。
晚年相遇时,悉达多已经成为了船夫,也成了世人眼里的圣贤,当然乔文达也成为了僧人眼中的圣贤。
多年未见,面对乔文达的惊奇,悉达多亲切地笑着说:“我是船夫”。
二人在河边茅舍里共眠,就像小时候一样,各自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不同的是乔文达还是不能够理解悉达多的所为。
那一夜,悉达多与乔文达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但也仅仅是情感的共鸣而已,天亮时,乔文达还是选择了离开。
悉达多说:“我爱石头、河水,爱所有我们可见并可以求教之物。我爱一块石头,乔文达,爱一棵树或一块树皮。这些是物,可爱之物。但我不爱言辞,学说于我毫无价值。它们没有力,没有柔,没有颜色,没有棱角,没有气味和味道。”
在悉达多的眼里, 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
两位老人久久沉默,乔文达鞠躬道别:“感谢你说出你的想法,一些奇特的想法我不能马上领悟,顺其自然,祝你平安!我们老了,恐怕再难相见。亲爱的,我认为你已寻得安宁。而我尚未收获。”
乔文达的脸上带着畏惧与渴望,他眼中写满痛楚,写满永恒的探求和永恒的失落。
奇迹发生在一吻。
“弯下腰!”悉达多轻声道,“过来弯下腰!再近些,近些!吻我的额头,乔文达!”
当乔文达吻向悉达多时,仿佛时间定格,他看见了佛陀的微笑。
04写在最后
悉达多与乔文达这一对发小,从相互追随到分道扬镳,再到释怀拥抱,虽然道路不同,但都一直执着前行,都经历了思索、怀疑、论证的过程。
他们的路都走得曲折,但也正因为曲折才有了更深的领悟。
悉达多先找到了自我,再放下自我;先接触了理论,再放弃了理论;先投身于俗世,再脱离俗世,直至成功悟道。
乔文达缺少了这一步,他缺少自我意识,只能跟随着别人,苦苦追寻,当放下自我后,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其实,不仅是悉达多与乔文达,我们每个人也是这样,身在其中时,根本不知道对错,不知道走悉达多的路,还是乔文达的路。
芸芸众生里,哪一个不是被欲望支配着呢?
学院派与江湖派孰良孰优秀?
也许“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才”是必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