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妈妈的忧愁。
儿子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调皮。别人做眼保健操,他不好好做,屁股在凳子上扭来扭去的,结果连同另外三个调皮的学生,一起被班主任拎到教室楼顶的平台上做规矩,罚站。
就这样,他不喜欢上班主任的语文课了。
一个孩子的反抗。
我是在一个学期结束后拿到儿子的成绩单才知晓前因后果的。
我知晓前因后果后,打电话去和老师沟通成绩的问题,(瞧,当妈的)老师说,你家儿子动作很慢。我问,慢到什么程度呢?她答,大概是全班倒数第五的样子吧。
儿子不幸遇上了一个不懂教育心理学的老师。
我开始了妈妈的忧愁。
我一忧愁,就找书看。那阵子,我大概看了不下二三十本关于儿童心理学和家教的书。我需要从书中借鉴别人的做法。
2
妈妈的奇遇
想不到,最终帮我提供解决问题思路的,不是儿童心理学书籍,不是各类家教的书。而是鲁迅的书。这就是我为什么后来要买《鲁迅全集》的动力之一。(跑题了)
鲁迅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风筝》。
我从此醍醐灌顶,开始致力于开发儿子的游戏能力。
3
妈妈的陪伴
所谓的游戏,也无非就是陪着他冬天在雪地里打滚,堆雪人;陪着他每天放学后练习滑板;陪着他骑脚踏车;陪着他去乡下烤火;陪着他……
把我小时候玩的,陪着他玩了个遍。
如此而已。
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他语文期末考试拿了99分,全区统考的。
年级第一。
班主任再也没说过他动作慢,奇怪。到了小学三年级,个个老师称赞他动作快,正确率高。奇怪。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我成了一个专门在一旁鼓掌的妈妈。我还兴致勃勃地写下许多细节。(以后老了再整理)
脑海里浮现出一个来:儿子上初中时,回家说,妈妈,科学老师真懒,让我批单元卷,一批,三个小时,没有啦。我在一旁鼓掌,好。这是在帮你自己梳理知识点呢,站在老师的角度来梳理,是不是学得更扎实了?
一直到现在。
4
妈妈的转变
今天,我忽然发现自己,转变了。儿子在家庭群里兴致勃勃地告诉我们,他通过层层选拔进某个学生会组织了。
若是以前,我定是在一旁鼓掌,好。
奇怪的是,仿佛一切都那么自自然然地,我不再在一旁鼓掌,而是很虚心地问儿子:你为什么要去参加竞选呀?这个部门什么地方打动你了呀?你会做哪些具体的工作呀?
我忽然记起几句话来:花开有时,花落有时,万物皆有时。(不知从哪里看来的,忘了出处)。
我估摸着,有一条连接着母子的心河,我其实并不知晓。
这条河流大概是有着自己的流动规律的,孩子小的时候,呵护他,引领他;孩子大一点的时候,爱他,肯定他;孩子再大一点的时候,爱他,渐渐放手,欣赏他;等到孩子可以独挡一面的时候,大概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欣赏他,虚心向他请教。
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