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倾听你的思维模式》这篇文章后让我想起了一句话——若不给你自己设限,那么人生将没有限制你的藩篱。
思维模式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有人常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估计也是陷入了这个思维的怪圈。有幸读过《终身成长》这本书,也借用书中的中心点——固定思维和成长思维的较量。文章中两个运动员就分别代表了两种思维模式。艾西斯.提尔斯在恨父亲的同时也陷入了这个固定的思维圈里,她越害怕成为父亲那样的人,就在接下来的挑战和遇到阻碍的时候会避免挑战和轻言放弃。越抗拒越持续。于是她也就成了和父亲一样的人。而坎迪斯.帕克不同于她的是她相信父亲所说的“如果你努力去做一件事你就可以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她能够从批评中去学习而且多次尝试总结经验,虽然也有失败,但仍认为失败也是自己成长的机会。不管最后结果如何,她更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远,往大方面讲,她的人生必定是充盈的。
通过对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学习也发现了自身的一些不足。我们不能选择你的父母亲人以及受教育的环境,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不相同。固定思维认为智力是固定不变的,于是我们一向秉承“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的限定思维,对于任何异于这种限定思维的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思维模式臆想。为了避免让别人觉得自己很差,惧怕挑战。面对困难,第一想到的就是高举白旗,过后还会给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心里安慰:只是我不想去试而已,不是我不行。这种思维模式真的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它让你过上了似乎看起来稳定却一眼能望到底的空洞人生。曾经也有很多人跟我说过,你想要突破阶层太难了,因为你的资源和成长的环境限定了个人发展。你再努力也不会有结果,或者你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你看,这也不枉是一种固定思维。当然,我不反对这些人的思维模式,因为我也是。经常会幻想先前的“辉煌”时刻,以此来证明自己并不差。但是真的只是停滞在了那个时刻,甚至比那个时刻后退很多。我给自己了很多限制:比如为了照顾孩子和家庭无法出去工作,于是我自动与社会隔离。又比如我觉得目前的工作就是照顾家庭,于是我成了所有人的助理,却没有认真审视关注过自己,丢了自己。
当你痛到一定程度时才想到去改变,当然我太不赞成这种改变了,但是是重重的框架挤压到了你的身躯。要么你继续削骨剔肉以适应这越来越窄的框,要么你成长起来,用力量打碎这框。由此可见成长思维成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只有总有这种你才能体验不同的人生(人生就是一场不断体验的过程)。我们听到了自己的思维模式,那么接下来怎么选,看自己。在选择的时候也别忘了告诉自己一句话:若不给自己设限,那么人生将没有限制你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