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只有这一个妈
看到这样一篇新闻报道:
哈尔滨男子赵雷和李丹是从大学就开始恋爱的情侣,可是结婚五年的二人却如今却走进了离婚登记处,而这背后的原因也是让人感到太奇葩了,原来自新婚夜开始,赵雷的母亲就睡在了两人的婚床上,而儿媳李丹只能睡在旁边的单人床上。
赵雷初中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人将其抚养长大。
妻子李丹说:“我们没有父母的经济支持,在哈尔滨勉强买了一居室,可婆婆非要过来和我们一起住,在卧室添置了一张单人床,旁边就是我们的双人床。新婚之夜开始,婆婆就穿着睡衣躺到我们的双人床上睡着了,这一睡直到三年后我们换两居室。”
原以为换了两居室后”别扭“的生活会有所改善,但李丹表示:“婆婆再婚,和叔叔蜜月游后就住进了我们的两居室。日常不方便也就算了,婆婆还经常不敲门就进入我们的卧室,找东西、送水果、问手机平板怎么用……总之是各种借口,生活是无边的黑暗,仿佛时时刻刻被人监视。”
对此,丈夫赵雷说:“我也没办法,无论我媳妇如何忍让、讨好我妈,我妈都没说过她一句好话,还跟我说不让我们要孩子,怕将来离婚麻烦,她还得带孩子。我只有这一个妈,她来投靠我,我不能让她出去住,房子再小,只要有我的地方,就是能让母亲依靠的家。”
赵雷还哭诉:“我们的婚后生活就是一场折磨,我们只能协商离婚,看我妈啥时候能醒悟!”
谁都只有一个妈,可就是这个唯一的妈,让赵雷忍痛和心爱的妻子分开。
“媳妇和妈同时掉水你救哪个”这个命题,赵雷选择的是后者,他“唯一”的妈。
02 自私的母爱
可惜赵雷弄错了,他没能看出母亲对他所谓的爱,满满的都是自私自利,而那个能为他忍让了三年的姑娘,他居然就这样轻易错过。
母亲节刚刚过去。对于生我养我的母亲,我们不惜用尽世间一切赞美之词,也无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热爱。
但不是每个母亲都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儿女。
养育下一代是动物都会的本能。
动物还有一项本能,就是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子女分离。
但人类进化至今,有很多父母却似乎淡忘了这一条本能。
子女长大后,母亲仍然没有和孩子进行分离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继续操控子女的人生,直到毁了他们的幸福。
不要以为赵雷的例子是个例,是极端特例。
中国是个奉行孝道的国家。在传统观念中,“不孝顺”意味着没人性,是要受千夫指万人骂的。这种教条,尤其对男性,犹如千钧重担。
自古以来,父母尤其是母亲对儿子婚姻家庭干涉似乎是普遍存在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谁也不愿被说成“娶了媳妇忘了娘”,谁也不愿被骂不孝。汉末孔雀东南飞里焦仲卿和刘氏被母亲拆散后双双自杀;南宋大诗人陆游和爱妻唐琬也是被母亲强行拆散,留下了千古绝唱“钗头凤”。
时代在进步,中国在崛起,但中国人养儿育女的观念却仍停留在封建社会、农耕时代。
孩子小时候,淘气了,打一顿,旁人要拉,爹妈会说:“这是我的孩子,打死他(她)也是我的事!”
孩子长大了,结个婚,婆媳矛盾那点事,几乎是中国家庭的普遍之痛。
有数据调查显示,自2009年以后,80后“独一代”的离婚率日趋上升。而这其中,70%是因为双方父母不合理干涉导致。
03 巨婴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写了一本书叫《巨婴国》,作者透彻地呈现和分析了巨婴的全能自恋心理,而此心理即集体主义和愚孝的深层心理机制,这样的心理机制下,催生了中国式好人、控制狂、被迫害妄想、无助感、不安全感、躁狂抑郁等一系列当下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他说,我们90%的爱与痛,都和一个基本事实有关--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水平是婴儿。这样的成年人,是巨婴,这样的国家,是巨婴国。
这本书因为种种原因被禁售了。也许是观点太离经叛道,不得而知。但武志红的研究,却也为我们寻找中国式家庭扭曲现状背后原因提供了一条思路。
拿赵雷的例子来看,他母亲中年丧夫,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儿子是她十月怀胎分娩、含辛茹苦养大的,理所当然是属于她自己的私有财产,别的女人,休想分去她儿子一寸的爱。在她的眼里,儿子的家就是自己的家,儿媳妇就是横叉在她和儿子之间的“小三”,是来同她争抢儿子的爱的,所以,她不惜一切代价要破坏儿子儿媳的关系,要撵走那个“第三者”。
也许,这个母亲本意也希望儿子能幸福,但是她对儿子的幸福蓝图里,自己是永远要被供奉在第一位的。
这个母亲,必须要在儿子身上寄生才能存活,她早已没有了她自己,她拼命地将儿子和自己捆绑在一起,这样才能让她感觉安全和满足。如同我们幼小时,一刻都不能离开妈妈的怀抱,一旦离开,世界就崩塌了一样。
一边是拼命索爱的母亲,一边是不知道拒绝的儿子。于是两个人的婚姻,就这样变成了一张床上睡了三个人。
04 致母亲
母亲,是一个神圣的职业。可惜所有的职业都要进行岗前培训和学习,唯独“母亲”不需要上岗证。但作为母亲,我们承担的职责,是任何职业也无法承担的。因为我们只有上岗、没有下岗;只有付出,没有工资。
我儿子曾经问我:“你为什么要生孩子?”
这个问题曾经困扰了我很久。
决定生孩子的时候,我怀揣着对生命起源的好奇心,憧憬着做母亲的喜悦,但这种喜悦是什么,我并不知道。
直到孩子渐渐长大,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了解,原来孩子是生命给予我最珍贵的礼物,借由他,我得以重新审视人生,得以看清自己、成长自己,得以学会爱。这就是我做母亲最大的收获和喜悦。
最后,将这首纪伯伦的《论孩子》送给每一个看到这篇文章的父母,尤其是妈妈们,愿我们都能在养儿育女的道路上获得成长。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想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疾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作者简介:修行,十岁男孩的妈妈,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讲师。专心陪伴孩子,同时坚守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