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外卖加点餐,QQ微信与聊天。在网络带给人们便利的同时,我们对互联网的依赖也日益严重。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感受到,骚扰短信携着未知来电,铺天盖地令人烦。大多数人在使用电子产品的过程中安全意识淡薄,信息买卖亦是日益猖獗,民众因为信息泄露频频遭到诈骗甚至人身伤害的案例早已屡见不鲜,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互联网法治研究中心与封面智库联合发起《你的隐私泄露了吗?——个人信息保护情况调研》问卷调查,共回收问卷1048575份。
《报告》显示,超七成参与调研者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严重:26%的人每天收到2~3条甚至更多的垃圾短信;20%的人每天收到2~3个甚至更多的骚扰电话;多达81%的参与调研者经历过对方知道自己的姓名或单位等个人信息的陌生来电;53%的人因网页搜索、浏览后造成个人信息泄露,被某类广告持续骚扰;租房、购房、购车等信息泄露后被营销骚扰或诈骗高达36%。
“2017年,百度多次参与相关部门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范围的专项行动,内容安全中心已打击上亿条公民个人隐私违法有害信息。” 这个“上亿条”听着确实吓人,但是若仔细想想,我们平时不知道收到了多少垃圾短信。有一段时间,笔者的通话记录几乎全是陌生的骚扰电话。
我们的信息如何丢失
近年来“扫码骑单车”扫丢个人信息、假“共享充电宝”让你秒变透明人,勒索病毒搭上王者荣耀“全军出击”、清理微信僵尸粉 竟然是盗号骗局、超九成安卓手机存在漏洞、年度重磅电信诈骗案,内地嫌犯超500人、亚马逊被植入钓鱼网站 竟成电话诈骗推手、“徐玉玉诈骗案”等一系列重大个人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各种手法千奇百怪,令人防不胜防。即使在生活中处处提防,我们也很难说自己的信息安全。
根据公开信息,2011年至今,已有11.27亿用户隐私信息被泄露。包括基本信息、设备信息、账户信息、隐私信息、社会关系信息和网络行为信息等。人为倒卖信息、PC电脑感染、网站漏洞、手机漏洞是目前个人信息泄露的四大途径。2018年9月11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在北京发布了《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遇到过个人信息泄露情况的受访者占85.2%。
在较早的几年里,非法个人信息大多都是用来诈骗之类。经过媒体,警察,还有我们自身防范意识提高,这种行为虽然存在,但已经没有早年那么猖獗。如今,那些人的手段已经升级,台前幕后,方方面面,只要是信息渠道上有丝毫的纰漏,都可能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以下这些,有亲眼所见,有亲耳所听,有亲身经历,就是没有亲口所编……
2018年11月5日
早上醒来看到有一条未读短信,本以为是10086,点开一看,【**借贷】**先生,由于您……这让我很是纳闷,我没整过资源,也没中过病毒啊?哎,真是的,而且这帮人业务能力真差劲,给我一个穷学生发这玩意,我还不如去打白条……
2013年4月18日
下午给学生上课,中途来了一个电话,转手就挂掉。过了一会电话又响了,好像还是同一个号码,也没在意。过了几分钟发现竟然还在打,可能真的是有什么急事吧!然后打开了免提,就听到”张先生,我是**中介……”,得亏我平日里对学生比较严厉,下面只传来了稀稀拉拉的笑声。真是的,第一次遇到比我还敬业的人,佩服。
2016年12月20日
糟心的很,大清早一去公司就被领导劈头盖脸骂了一顿。虽然我入这行没多久,但他也不想想这年头房价噌噌地涨,买得起房的人不用你推销,买不起的人你嘴皮子磨烂也没用啊。正想着,经理又让人拿来了一堆表格,上面一行行列着潜在客户的基本信息,真不知道他们是从哪里弄来的。
2012年10月1日
放假前想了想,在这个能挤死人的日子里还是宅在家里比较好。11点多才起来,然后就看到爷爷乐乐呵呵地端着一个高压锅回来了,还跟奶奶念叨着这玩意有多好有多好。想起早上迷迷糊糊听到他和人说话的声音,唉,闭着眼睛想想就知道又被骗了。一问,果然,五百块钱买了一个杂牌货。但是也没忍心告诉他,毕竟上年纪的人,整天开开心心最重要。
2018年9月17日
前两周看到华住信息疑似泄露的事情,被唬了一跳,毕竟暑假和家人出门旅游可没少住汉庭。当时也不知道那些人卖用户信息有什么用,操心了一阵也就没怎么在意。后来专门去查了查,好像大多数是用来个人信息做套现,刷单之类的事情。得亏这个案件已经告破,要不然可真得和他们好好掰扯掰扯。
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没有足够的知识来支撑我们应对这些事情。我不知道,整天打骚扰电话发垃圾短信的人是从哪里得知我的名字;我不知道,给我们打电话推销的人是怎么了解到每个人潜在的需求;我不知道,有一天去某个银行办手续时他们告诉你,“您的信息已经被注册”时,我到底该怎么办?
我们该怎么办
网络信息安全应对措施:
①网上注册内容时不要填写个人私密信息;
②尽量远离非正规社交平台涉及的互动类活动;
③定期安装或者更新病毒防护软件;
④定期对电子设备上的重要文件进行备份;
⑤及时清理各种浏览信息及位置信息;
⑥设置各种账户密码时应降低与个人信息的相关性;
⑦谨慎授予软件某些涉及个人信息的权限;
⑧不要贪图方便选择“保存密码”选项;
日常生活中:
①不要在公众场所连接未知的WiFi账号;
②警惕手机诈骗短信及电话 ;
③妥善处理好涉及到个人信息的单据(快递单、消费收据等);
④不要相信街头各种不规范的市场调查;
⑤在复印店复印时,要确保个人资料不被留底复印;
⑥尽量访问具备安全协议的网址;(网址前缀中带有“https:”字样的网站)
⑦朋友圈、微博等社交软件中不明来源的文章链接和二维码不点击也不扫码;
⑧在网络上发各种信息时不发家人的图片、电话、姓名、住址等;
参考文献
[1]百度2017年度信息安全综合治理报告
[2]中国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报 2017.3.6
[3]数据令人震惊:个人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严峻 IT之家 2016.11.29
[4]《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中国消费者协会 2018.9.11
[5]光明网.[理上网来·辉煌十九大]凝聚各方力量 维护网络安全
[6]《网络安全法》 2017-6
[7]《2013中国网民信息安全状况调查报告》
[8]李勇,浅谈网络时代个人信息安全问题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