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一下我们的烦恼是怎么出现的?那种忧闷而受阻碍的堵塞压抑感。如果我想买房子但钱不够希望家人提供帮助但没有如愿,我经济紧张了找债务人还钱对方却一直不接电话也不回复,心里自然会出现这种感觉,是吗?我们称这种感觉为烦恼。
我设想要这样,事实却是那样,事实情况与我设想的不符合、冲突、对撞,就有了烦恼。那如何能减少烦恼甚至没有烦恼呢?
如果我们认真细致地面对生活,不难发现,很多时候事情发生的实际情况与我们的预想预设不符,比如我明明计划着找寻这种工作但实际最终我能获取的却是那种工作,这时我们的心中有抵抗、挣扎吗?又比如明日的早餐我预设的是吃面条但最后却临时选择了喝粥甚至因时废食。你察觉到了吗?我们常常习惯性的在事情未实际发生之前在头脑中不停起念幻想、计划,伴随着各种由此而引起的微妙情绪虚耗身心。
观察并思考下,为什么我们总是活在大脑的预设幻想中?
是因为当前的生活这么平庸琐碎让自己不满,所以我们想要逃离现实而总期待着明日的美满吗?像一朵冬日枯萎凋零的花朵否定着自己当下颓败的真实模样而只幻想、认可着春日的灿烂?
是因为我们太在意事情的结果,自己的表现,太想要主控人事的发展吗?这世界又有多少人事能完全依由我们的主观意愿和安排?一颗充满预设、幻想的大脑就像高度近视的眼睛看不清当下现实的路径和自身脚力的丈尺,又如何明晰远景?
是因为处于未知的、无法确定的状态我们就会自然的不安无措,心无所着就像悬在半空的风筝感觉迷惘无依吗?所以我们总是在预设着理想的目标、计划、方向,像线一样拉扯着自己。
我们喜欢确定的,在未知中就会有莫名其状的焦躁感,我们不安于落人之后,都想做人上人,我们要证明给自己看更主要的是想证明给别人看。有感觉到自己正在被各种理想、观念奴役身心吗?
心里总设想着什么,要达成什么是一种执着,这种执着是烦恼束缚与自我奴役。需要的不是压抑自我需求和欲望而是深入的去了解自我需求和欲望背后的动机,了解它们对于自己究竟代表着什么。唯有纯粹才会有深深地沉潜与安然自得。纯粹并非刻意去舍弃什么,而是在每一个当下那如实的观察、了解、接受自己,每一个当下开放自己的身心,去学习,享受自己,享受当下的一切。每一种境遇都是不可复制的独特礼遇,我们总在没有遇到的时候期盼设想,正处其中的时候却又轻贱不惜。我们缺乏享受当下的品质,因为心总被执着奴役。
我们能不能尝试着内心不再怀揣各种设想而只是活在当下的现前状况中?我们能不能尝试着屏蔽心中各种观念引发的价值判定而只是诚实的接受自己的真实模样?我们能不能集中所有的注意力,尽力于当下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而非虚耗情绪和精力陷入期望与事实的落差中不能自拔?当我尝试着这样去做,当我只是全身心的投入,现前的人事会自然的引领我有序、真诚、适宜的生活,我不会再急躁不安,不会再患得患失,我也会遇到问题,但因为它们没有预期与事实的冲突,问题就只是问题而不再是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