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看见儿子皱着眉头、咬牙切齿地对我说话,心中怒火就会蹭地窜到头顶,今天也一样。我不满意他对我说话的态度,儿子却说是我先惹他生气了,他才这样对我的。
我板着一张脸,气愤地对儿子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和你沟通,每次和你说话你都是一副不耐烦的表情,皱着眉头、咬着牙,你是不是一听见妈妈说话就难受?不能听妈妈说话?”
儿子气愤地恨不得用手砸桌子,“我每次听到你对我说话就想生气,你总是用那样的口气对我说话,我听了很不舒服。”
“你觉得妈妈是在批评你指责你?”
“对。”
“所以你很生气,委屈,烦躁?”
“对呀。”
我的情绪渐渐平稳,儿子的感受是真实的。
“可是妈妈看到你一起床就躺在床上看电视,妈妈真的很不舒服,这怎么解决呢?”
“你不是说你不管我吗?”
“你不想让妈妈管你?”
“是你说的你就是在家,也不管我看电视,你又说话不算数。”
“都放假半个月了,你每天没有一点计划,作业不做,足球、羽毛球、游泳也不说学,每天就是在等着别的小朋友有时间了去找人家玩。你如果不想让妈妈管,也好,现在就录个音,就说你自己不让父母管,以后不会埋怨父母小时候没有管你,督促你学习。”我把心里的焦虑一股脑地到了出来。
“你看,你总是这样对我说话。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主,没有计划又怎么样?”儿子烦躁不堪地咬牙切齿,拳头紧握,恨不能把世界捏个粉碎。
孩子说的没错,虽然我似乎没有吼叫着对孩子说话,但我内心是满满的对儿子的不接纳、不认可,我批评、指责、嫌弃他,心思敏感的儿子第一时间就感受到了我对他的批评,所以他内在的保护机制马上启动,要用更强烈的情绪来回击我。
是啊,没有计划又怎么样?我难道就天天有计划吗?我为什么这么执着于让孩子做计划,期待看到一个井然有序的孩子?符合我内心期待的孩子?
因为我内心里有“好孩子”与“坏孩子”的评判标准,当一个孩子的行为能够配合父母的生活,尊重父母的安排,“顺应主流”,使父母的生活更容易,我们就会给他们贴上“好孩子”的标签。反之,那些过分好动、容易分神、爱吵闹、爱顶嘴的,我们会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我害怕如果儿子不能达到所有“好”的标准,就会在生活中失败。同时我内心在想象,要是儿子能做到力所能及的“好”标准,他就能实现最好的自己。
但所有发生的这一切,都是我的恐惧抬起它那丑陋的头,驱使我极端不理智而且不公平地对待孩子。
我从小是一个听话顺从的“好”孩子,所以当儿子来到我的生命中时,我虽然口口声声说要让他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自我意识的人,但我潜意识里还是期望看到他按部就班地成长。但儿子的个性不允许他遵循我喜欢的方式成长。他的内心似乎有一股强大的动力驱使着他要为自己发声,为自己的人生掌舵。
静下来反思,其实,当儿子“不听话”时,并不意味这他是“坏”孩子,实际上是因为他格外头脑清晰、个性强大。
我不应该给他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因为带着“坏”孩子标签成长,孩子长大后以为自己是问题所在,这会给他带来无谓的羞耻感和不安全感。
我应该欣慰,孩子敢于表达他的内心想法,当我把关注点从孩子的外在表现转移到提升孩子真正的自我表达时,或者说,当我放下“好”与“坏”的二元标准,放下这些标签锁制造出的恐惧,我才能拥抱与孩子当下相处的美丽时刻,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