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我们搬进滕县西北隅南街口路西的第二个四合院,于家大院。
西北隅南街口临着的,现在叫“府前路”!
沿府前路西折,下沿的路,现在叫“新兴路”,又叫步行街吧?
但是我小的时候,在老人们口中,府前路和新兴路,都叫“洋”街!
到这两条路上去,叫“上洋街”!
1960年代的滕县城里,大多建筑都是老的明清建筑,甚至更早。
居民,包括机关单位,虽然都扯上了电线,挂上了电灯照明,但是,各种情况停电的时候很多,所以,大多数人家里,都还备着煤油灯,但是我们都叫它“洋油灯”!
我曾经和打酱油一样,提着长颈的玻璃瓶子,去“洋街”上打“洋油”!
我相信和我同龄的小伙伴都偷喝过酱油、醋。有谁和我一样,偷喝过“洋油”吗?
当然,所谓的偷喝,只不过是偷偷地尝了一下!
孩子们多好奇,好奇害死猫的事,多了去了!
我小的时候尿过床。那大多是有尿,又没醒透,做着梦,到了厕所,就尿了!
湿了被子褥子,我奶奶就得给我晒被褥,喊我:柏青,别看二行,拿“洋条”来!
家里备着一根铁条,专门用来晒被子衣服的。院子不小,但是住户多,所以晒好衣物,“洋条”还要收起来。
铁条,我们叫“洋条”!
后来,搬家到马号街了,院子宽敞了,晒被子的绳子就不用收了再拴了。
我小的时候,生活条件差。上中学的时候,洗头还用过洗衣膏。
以前,都用“洋皂”,更通俗点的,叫“洋胰子”。
其实就是肥皂。但不是现在的香皂!
那时候的肥皂,碱性很大,很“掉灰”,但是也很烧头皮!
据说,有人可以自己用动物油和碱、或者是草木灰,做胰子,一样掉灰!
开个玩笑说,我现在的发量少,大概是小时候用“洋皂”洗头洗的。
前段时间写过到滕县澡堂子里洗澡,进门的时候,交了钱领了牌,也可以领到一小块肥皂。
澡堂子的肥皂用过了都不舍得扔,用纸包了带回家,继续用!
谁家有辆自行车,没有人叫它自行车。
都叫它“洋车子”!
邻居亲戚之间,可以借用;比如我们家要上粮站买粮食了,小叔一个人背不回来,奶奶会安排,去借谁的“洋车子”去吧!
那时候的交通工具少,走亲戚很少有公交车坐。大部分时间靠走,有自行车的当然方便了。
没有自行车的人家,走亲戚带了东西,犹豫再三,去借“洋车子”吧!
那时候借“洋车子”,和前些年刚开始有家用汽车时,有人去借车用一个样,借的不好意思,被借的,一样不舒服!
欠了个大人情。
我小的时候,名字里带“洋”的物件还有很多。譬如火柴,叫“洋火”。
和家织布相对应的,所有工厂生产的布,都叫“洋布”!
西北隅街上有陈家姐弟说普通话,我们都围攻过她们,说她们的话是“洋话”!
那时候的生活中,被称为“洋”的物件一定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