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我一直都不知道怎么写,北京之行,让我深深的爱上了这座城。它历经沧桑的宫城,它曾出现在历史与语文课本上的画面重现,它绝无仅有的风光,它匆忙与拥挤的地铁站。
这座城市汇聚了自从几百年前直至现在所有的精华,你可以感叹为什么虽然已经斑斑驳驳的金銮殿仍然让人敬畏,只想高呼一生“皇上万岁”。皇家园林的颐和园也让人惊叹不愧是皇上的花园,老佛爷的寝殿,在京城这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占据了这样一处地方,修建了这样一处景致。在明媚阳光的配合下,这是文艺青年可以想起"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样句子的地方。站在佛光塔上,有一瞬间感觉这是万岁爷赐的阳光,眼前湖光山色尽收眼底,昆明湖中点织着游船,左边是知春亭,右边的远山上立着一高塔,远处是玉色的十七孔桥。在这样的地方站上一站,都挪不动窝了,忍不住连连感叹,不愧是皇家园林,还是皇上会享受。更别提园中的飞瓦朱檐,又有一句诗很应景“雕栏玉砌犹在,只是朱颜改”,精美无比的亭台长廊,曾经有多少王孙公主在这儿奔跑嬉戏(古装剧看的太多)。
然而这座古老的皇城既有这样的皇家气势,让领略到这种气派的草民们连连称赞外;它还有北海公园啊,语文课本上的《让我们荡起双桨》插图的取景地,春末的傍晚,微风吹拂,满湖的莲叶,随风飘扬的柳条,让人也挪不动步,只想在这儿消磨掉一整个傍晚,它是属于平民百姓们的风景。不信你看,练太极拳的头发花白的老人,湖边散步的小情侣,绕湖跑步的青年,一脸的闲适安逸。还有在大观园的晨光中踢毽子的老人,在鸟巢前的广场上咿呀学步的孩子。你何曾在故宫和颐和园里见到这幅傍晚京城居民生活图,除了游客还是游客,因为它们太让人敬而远之了。
这是京城的魔力,古老与现代并存,既有居高临下的皇家气派,也有市井居民的逍遥生活。我可以在紫禁城里摩挲历经百年风雨的城墙,可以在圆明园里大水法遗迹前扼腕叹息,也可以在西单的chanel专柜尝试从没试过的橘红色口红,然后再去护国寺的某个小店点上老北京最地道的驴打滚和豌豆黄儿(友情提示:豆汁儿真的很难喝,不要轻易尝试),这是老北京也是现代北京的魔力。然而我一直在想能代表老北京和新北京的符号是什么,直到我看到的一篇描写香港的文章,给了我启发。
我想,老北京的代表应该是胡同里的大爷在胡同口儿的那棵可以合抱的大树下,凑在一块下棋,侃大山,(了解情况的大哥说,大爷们靠着胡同里的房产,每年都可以有20w+的收入,我说难怪)。而新北京的代表应该是地铁里步履匆匆的年轻人,他们应该是北漂的主要群体,他们衣着各不相同,但一律的早上焦急,晚上疲惫的神态,互不交流,永远在9号线换4号线的路上。有人说,在北京有套房产的人过得总不至于太差,是的,胡同里的原住民们靠着寸土寸金的一小方院落,在寸土寸金的皇城根儿下,收着租子,养着鸽子,就这样的不紧不慢的过着如意日子。而从四面八方涌进来的新住民,无依无靠,在房租日涨不宜居的首都寻得一处落脚之地,希冀用自己超越常人的辛勤付出慢慢改善居住环境,最终能安居下来,哪怕是在5环外,燕郊,这辈子的奋斗也算成功了一大半。那些胡同里的大爷靠着祖传的土地赚钱多容易,那些新晋的外来年轻人就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将居住空间扩大一平米。
一面是美丽而又充满魅力的皇城,另一面又是现实而又残酷的帝都,两代人的生活状态。胡同里的大爷和地铁里的年轻人代表着这个皇城的传统与现代,我们这一代的年轻人奋斗一辈子能不能和胡大爷坐在胡同口侃大山,是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