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害怕到开阔地带怎么办?

  当代社会中,不少人都是“恐家族”一员,如恐高、恐飞、恐黑……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大白天在空旷地或大马路上走,也会感到恐惧和害怕,我们通常称之为广场恐惧症。

面对恐惧的对象,我们总显得弱小、无助和绝望,转念一想,自己明明知道没什么危险的,为什么自己就紧张和恐惧呢?其实在恐惧的背后,是有心理机制在起作用的。

1920年,由约翰·布罗德斯·华生团队进行了一项极富争议的心理学实验。

实验之前,小艾伯特(9个月大)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短暂地接触:白鼠、兔子、狗、猴子、面具,报纸等。

实验结果:

刚开始,小艾伯特对这些物品均不感到恐惧。

大约两个月后,当艾伯特触摸白鼠时,实验员在艾伯特身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出刺耳的声音。这时,小艾伯特听到巨大声响后大哭起来,表现出恐惧。该过程重复数次。

之后,把白鼠放在艾伯特面前,没有声音刺激,哭着转身背向白鼠,试图离开。

17天后,当实验员将一只其它颜色的兔子带到房间,艾伯特也变得不安……

恐惧是一种“条件反射”,童年“创伤体验”会对你有不可磨灭的影响。

心理专家曾奇峰说,面对想象层面的恐惧,我们可能永远都是失败者。因为这种恐惧是我们自己制造的,而且,会被自己不断加工放大的。

在我临床的个案中,一位广场恐惧症的患者在自由联想的时候,他这样描述。在他脑海里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小婴儿的躺在一张大床中间,周围什么都没有……

婴儿长时间没有母亲的抚摸和拥抱,没有母亲的回应和关注,他内心会产生很多无助的,痛苦的感觉。在婴儿幻想的世界里,这种痛苦的体验会被放大,他内心产生了极度恐慌和不安。

当这种体验反复持续,那么就会造成心理创伤,这种痛苦的感觉会留在他的潜意识里,成年后,当他遇到相类似的情景时,这种恐惧感就会源源不断的向外冒出来。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呢?我会发现很恐惧症患者,都会发生一个关键的行为:回避体验。当你试图回避,采用一些替代的方法或分心的方法回避自己的这种体验,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让他们更深地卷入他们的情绪。

我觉得有一个方法是挺不错的。那就是正念练习。

正念的练习就是体验当下。当我们培养来访者的正念时,帮助他们不回避自己的体验,或者在对话当中理解这种体验。正念练习的文章和书籍有很多,这里我就不介绍了,最好每天有20分钟的正念练习。

我想谈谈在临床治疗当中,治疗师会怎样做正念,促使患者和当下发生关系。

我举一个案例

治疗师:你上周又遇到要过天桥?

来访者:是的,我上周去新公司上班,要走一个天桥,我好怕。(这时来访者的状态尚在当下,他只是平静地叙述过往的事情。)

治疗师:你是怎么过去的?

来访者:我走到了十字路口,上班的地点就在马路另一边斜对面,下面没斑马线,只能从天桥过去,上班时间快到了,我硬着头皮爬上去,刚走两步看到天桥好宽,而且围栏是玻璃的,我好像感觉空空的,周围会突然消失,不知道自己要掉到哪里去,我非常害怕这样的失控感,我浑身发抖,感觉我会晕过去。(来访者已经激活了恐惧感,回到有过天桥的场景中。)

治疗师:你觉得天桥上,感觉周围空空的,会突然消失,自己不知道会掉到哪里去,你很害怕。(治疗师设身处地表达来访者的感觉。)

来访者:是啊!真是很担心啊!这天桥这么空旷,围栏也是玻璃的……(来访者表情紧张,脸色苍白,说话发抖急促。)

他的这种状态缺乏正念,我们尝试使用正念连接来访者,我提醒他:现在是什么时候——几月几日几点几分,现在你是正在上班的路上,还是坐在咨询室的沙发上?这是做一个区分,区分当下的状态和穿越的状态。来访者觉察自己的现状,就从那个穿越的景象当中出来了。

治疗师:现在的感觉跟刚才的感觉有区别吗?

来访者:现在的感觉比较放松,刚才很紧张。

治疗师:你现在还能感觉之前的感觉吗?

来访者:可以,但没有刚才那样紧张了。(这时,他可以回忆,也可以陈述,但不会太难受。)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