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笔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内心是很沉重的,一直在纠结。假如有一天我的女儿跟我讨论死亡的时候,我能否像跟大家分享一样淡定。写这篇是基于《喂你读书》分享的第10本书《情感依附》里的案例。其中一位被试奥斯卡从幼儿园到成年共经历了5次重大分离,其中4次是目睹亲朋的死亡,1次朋友的搬迁。(对于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与父母分开2周就属于重大分离)由于他的父母疏与对奥斯卡经历这些后的心灵抚慰,导致他患过重度抑郁,自我怀疑和孤独、麻木。
虽然这个话题很沉重,甚至会让你感觉到恐怖,但对于父母来说能正确认识死亡的概念,才能更好的帮助孩子。
通常情况下死亡被认为是生理过程的终止。只有成年人或老年人才会在经历这些时悲伤,恐惧,失落,焦虑……殊不知从1岁开始人们便会对死亡开始表述,只是会有不同的理解罢了。较早的跟孩子讨论关于死亡的概念,会让他们能正确的理解死亡,反而会减轻焦虑。
从1岁至18岁不同的年龄阶段,当孩子提起死亡的话题时都会有不同形式的表述,作为家长也需要有不同的应对措施。
1-3岁:孩子会认为对他/她最重要的人是不可以死或者可以避免死亡的。这是对生死之前的差别认识有限所致。当孩子讨论这个话题时尽量多满足她/他的自我价值及对爱的需要。
3-5岁:开始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逆的,由于思维上的自我中心会把死亡看成是一种惩罚。切记把生病当成惩罚的概念灌输给孩子,或者用恐吓的方式交流。用真诚恳切的语言消除孩子的疑虑,减轻对孩子离开的内疚。
5-10岁:退自我中心化,开始关注具体问题的解决,因果逻辑和系统连贯的思维。慢慢的开始理解了死亡的真实和永久性。但又接受不了发生在熟悉的人身上。这时候对孩子内心的感受和需要的关注尤为重要。
10-13岁:思维的抽象发展会让青少年更加懂得死亡是真实的,永久性和普遍的。孩子更想要参与其中,比如葬礼的安排等,会讨论细节。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加强其自尊心和价值感,让他/她感觉是被需要与支持的。
14-18岁:会试图与死亡做抗衡,不愿意承认死亡的存在。在认识上更加接近成人,但会被这个阶段的孩子看做一种失败、放弃。尽量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顾虑,并给予帮助和支持。
孩子经历这些时对于伤痛的处理是取决于他们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的。一定不能让孩子感觉是他们的错误行为或想法导致的,鼓励孩子能说出他们的感受和想法,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愤怒释放等来舒缓悲伤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发展心理学》《情感依附》
《喂你读书》集读书,心理学,亲子/亲密关系,美食于一体的寓教于乐栏目。
一周一本好书,一周七道美食,让我们的身体和心灵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