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了很多知识,却过不好这一生。
知识就像牛吃的草,进入胃里不代表给身体提供了养料。若要成为牛的身体的必须,还需要反刍,才能让草变成养料。
学习也是如此,知识无论原则,框架,导图,读一本书后你可以建立体系,但如果不能融入到我们大脑和生活中,随时调用,来解决实际问题,那就宛如煮生饭一样,米是米,水是水。
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源在哪呢?
真正的做到区别知识和认知。
学术上的知识体系是确定的,通用的。他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建立一个理论框架。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一个工具。我们要学习它的完整性,不能断章取义。有知识不一定能改变我们认知。最终结果是要建立某一个学术理论的体系。它具有最优方案,最确定,最权威的特点。
而个人认知体系则不同。他的目的是作出判断和选择。是在当下状态用来解决问题的一个方法。没有权威性,也没有优劣的区别,只要我们学习到一个触点,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即可。认知改变,一定有知识体系做支撑。
一个人的认知不同,他对待问题的判断和做出的选择也不同。比如面对老人在街上走着忽然发生健康问题时,孩子们的认知和四五十岁的人的认知不同,孩子可能只关注老人是否需要帮助一件事,成人可能就有各种念头,要不要帮,会不会帮了反而不好,怎么帮?一千个念头的上演。因为对待这件事的看法角度不同,所以做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同。
每个人都要建立个人的知识体系。
当出现知识体系时,我就想到了积木。一个完整的积木是由各个小的方块来组成,而这些小的方块都是建立我们知识体系必要的内容,知识体系小方块就是知识体系中的元素。小积木块颜色不同,每一个相同颜色的面,是同一类型的知识体系。要把相同的内容关联,让点变成面,把不同的内容关联,让线变成面。从而让一盘散沙变成知识晶体。仿佛一个含有多个晶体颗粒的立体认知体系就出现在眼前了。
当我们不会建立知识体系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
在阅读的时候,在触动自己的地方做好标记,然后在空白的地方可以做大量联动的思考。然后,把书放上几天,再问自己,触动自己的是哪个点?这个点,可以是一个理论,一句话,一个案例。只要能触动我们自己,并且能让我们真正发生改变的,就是在阅读的时候获取到的知识。
有一对姐妹发生了争执,冷战两天。姐姐很想修复这一关系。姐姐打电话说,你牛,你厉害,我憋不住了。我先和你联系。这句话背后的意思是什么呢?关联到非暴力沟通中关注他人的需求分析,姐姐打电话,进行了情绪的表达,身心分离,口是心非。 妹妹觉察到了姐姐的情绪。不能陷入姐姐的情绪表达,要表达情绪,身心合一。可以这么讲,我就知道你舍不得不联系我,我就知道你放不下我。你总是牵挂我,我买了你最爱吃的小蛋糕,中午我请你吃饭。这样的回答,姐妹关系方便和好。给台阶顺势下坡!
知识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关联学习扩大认知,智慧的解决问题,而不是因为问题而产生焦灼。
学会调用知识体系学习知识关联,带着觉知行动,这才是高智商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
在生活中学会调用知识,解决问题是会轻松很多。
知识这么多,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哪些知识对于我们是有效的应用呢?
认知边缘的知识和我们的实际需求贴合的最紧密,就容易让我们产生触动,进而与现有的知识进行关联。
触动碎片能够与我们自身紧密结合,触动自己的信息经过思考后加工整合,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会变成我们自己的一部分,最终,通过更多的输入,让更多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认知网。人生而不同,每个人搭建的自己的认知体系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建立的认知体系是相同的。搭建个人认知体系的真相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触动的这种方法如何抓取呢?
反思!每天反思,可以提高自己对生活细节的感知能力,留意每天最触动自己的那件事,把它写下来复盘。一个触动点经过自己的反思,转化成一个认知晶体,那么我们的生命质量和密度就超过了那些不反思的人。
触动是最好的筛选器,触动一旦发生,及时的关联,把它写下来。放在我们的知识体系中。
那么触动后如何和我们产生紧密的连接呢?
当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它清楚的解释出来,在需要的时候,能自动的调用,来解决问题。这时候能解决问题的知识就变成了我们的认知体系中的一部分。当然了,这个方法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的刻意练习。知识和我们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和解决问题强链接,就是把知识变成我们的行动力的一个过程。
学习成长,比如阅读写作反思,培养习惯,练习技能,建立认知体系本质上都是一回事,在舒适圈边缘一点一点向外扩展。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在做任何事情,比如说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会觉得有畏难情绪了。本质上我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内在的驱动。